Woman in Gold(名畫的控訴):控訴與控訴過後
第一印象是「上映時好像很熱門」。看完覺得整體架構頗簡單,但敘事手法切題,凸顯故事本身意義,值得一看。本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敘述瑪莉亞.阿特曼(Maria Altmann)為取回家族畫作《艾蒂兒肖像一號》奔走一事。由於從看完到完稿間隔多時,全憑印象所寫,如有錯誤還請指正。
《名畫的控訴》切入點大致可分成三項。其一,破題。故事開場是畫家克林姆切下金箔片要貼上畫作,並問模特兒艾蒂兒為何心神不寧,艾蒂兒回答她憂慮未來。隨著鏡頭轉到2005年一副棺木上的星星雕刻,讓人知道故事主人翁與猶太人有關,且後續花了不少篇幅呈現戰時猶太人動盪不安的生活、被納粹洗劫財產、被迫與至親骨肉分離,凸顯這段歷史至少在親身經歷過的猶太民族心中,是多麽讓人心痛、難以承受。對應到開場艾蒂兒的憂慮,為戰時猶太人道盡他們的心聲。
其二,厲聲批判奧地利政府的蠻橫。透過奧地利政府面對瑪麗亞提出名畫請求恢復所有權的申請,過程中先是微笑張開雙臂、願意處理相關事宜,接著以種種說詞認定本案並不成立,當瑪麗亞與其律師藍道.荀白克提出具體事證說明法理,文化部長擺明就是不願意歸還畫作,還說雙方乾脆透過訴訟解決,然而訴訟制度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處,種種都意在凸顯奧地利政府前後態度不一,蠻橫的態度與一意孤行只為留下《艾蒂兒肖像一號》。諷刺的是,《艾蒂兒肖像一號》在戰後一度被更名為《金衣女子》以削弱畫作與猶太人的關聯,不啻是掩蓋畫作背後的真實故事,淡化二戰時期晦暗的歷史事實,更加顯現奧地利政府不願面對歷史的逃避心態。
其三,明示暗示納粹的兇狠與戰時奧地利人民對同為奧地利國籍的猶太裔的傷害。例如納粹將其家產充公的過程中,如何以言語嘲諷;瑪麗亞與丈夫逃亡過程中,藥局的藥師、車站的人民無一不是主動通知納粹這對猶太夫婦逃往何方(曬衣婦人為少數的友善例外);週遭鄰居對於猶太人的直白言語羞辱等。透過戰前有過的美好生活,對照戰時慘澹無光、生氣盡失的生活,說明這段時期對活著的猶太人是高強度的精神折磨。加上瑪麗亞父親明示家族財富源自於自己的努力,也讓瑪麗亞那句「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放棄。」顯得正當,提起這場畫作官司情理皆備,也讓這場控訴質樸有力。
既然電影以畫作被奧地利政府更換的名字為名,意在控訴,編導們苦心透過種種敘事方式,讓瑪麗亞這場名畫訴訟師出有名,更暗示奧地利就二戰等相關事宜理應受到公眾質疑責難,整體效果與理念集中而精確。也因為採取這樣的立場,多少讓故事有點失衡,也就是說電影變成有點像猶太人的宣傳片,無怪乎有人提到以歷史時間來說,艾蒂兒不可能憂慮整體猶太人的未來,以此虛構橋段開場能唬人卻禁不起深思[1],況且電影後來也就艾蒂兒的憂慮給出明確答案(害怕失去青春容貌),反而弱化開場破題與後續的對照。當電影最終以字卡說明瑪莉亞在官司勝利後將名畫轉賣,卻未多加剖析其心路歷程(原本拒絕雅詩蘭黛之子的提議,最後仍把畫作賣給他),反而讓電影變得有頭沒尾,缺了一塊拼圖,或多或少讓人有空間質疑瑪麗亞當初到底是為錢還是為親情打官司,多少弱化瑪麗亞以親情為名的義正嚴辭。這點缺憾能透過觀眾事後搜尋文章彌補[2],若能在電影中多加描述,想必能讓這場控訴更臻於完備。
雖然電影立場明顯,不過透過這場控訴,確實能讓人清楚知道受害者的想法與心理轉折。當時間不能重來、人死不能復生、傷害難以填補時,唯有坦然面對,真誠給出道歉,才能給予受害者一些心理上的釋然。例如電影中奧地利政府請求瑪麗亞不要取回名畫,她僅要求奧地利政府公開道歉等就願意不取回畫作,印象中沒要求什麼天價,足見受害者有時候要的不過是加害人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罷了。回到現實生活,特別是國家機器對人民造成的傷害,真要好好處理,那麼國家政府就不能否認自己造成的傷害,縱然有什麼原因,也不能變成拒絕道歉的理由。
[1]藍祖蔚,名畫的控訴:歷史虛實,藍色電影夢,2015/06/18。在還沒上網查資料前,光是劇情這樣的安排與後面的解釋,就讓我覺得有點自相矛盾。
[2]相關解釋見沈旭暉,《名畫的控訴》:當陳年歷史在日常生活出現,平行時空,2017/09/19。
—以下涉及電影內容,請審慎選擇是否繼續閱讀—
《名畫的控訴》切入點大致可分成三項。其一,破題。故事開場是畫家克林姆切下金箔片要貼上畫作,並問模特兒艾蒂兒為何心神不寧,艾蒂兒回答她憂慮未來。隨著鏡頭轉到2005年一副棺木上的星星雕刻,讓人知道故事主人翁與猶太人有關,且後續花了不少篇幅呈現戰時猶太人動盪不安的生活、被納粹洗劫財產、被迫與至親骨肉分離,凸顯這段歷史至少在親身經歷過的猶太民族心中,是多麽讓人心痛、難以承受。對應到開場艾蒂兒的憂慮,為戰時猶太人道盡他們的心聲。
其二,厲聲批判奧地利政府的蠻橫。透過奧地利政府面對瑪麗亞提出名畫請求恢復所有權的申請,過程中先是微笑張開雙臂、願意處理相關事宜,接著以種種說詞認定本案並不成立,當瑪麗亞與其律師藍道.荀白克提出具體事證說明法理,文化部長擺明就是不願意歸還畫作,還說雙方乾脆透過訴訟解決,然而訴訟制度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處,種種都意在凸顯奧地利政府前後態度不一,蠻橫的態度與一意孤行只為留下《艾蒂兒肖像一號》。諷刺的是,《艾蒂兒肖像一號》在戰後一度被更名為《金衣女子》以削弱畫作與猶太人的關聯,不啻是掩蓋畫作背後的真實故事,淡化二戰時期晦暗的歷史事實,更加顯現奧地利政府不願面對歷史的逃避心態。
其三,明示暗示納粹的兇狠與戰時奧地利人民對同為奧地利國籍的猶太裔的傷害。例如納粹將其家產充公的過程中,如何以言語嘲諷;瑪麗亞與丈夫逃亡過程中,藥局的藥師、車站的人民無一不是主動通知納粹這對猶太夫婦逃往何方(曬衣婦人為少數的友善例外);週遭鄰居對於猶太人的直白言語羞辱等。透過戰前有過的美好生活,對照戰時慘澹無光、生氣盡失的生活,說明這段時期對活著的猶太人是高強度的精神折磨。加上瑪麗亞父親明示家族財富源自於自己的努力,也讓瑪麗亞那句「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放棄。」顯得正當,提起這場畫作官司情理皆備,也讓這場控訴質樸有力。
既然電影以畫作被奧地利政府更換的名字為名,意在控訴,編導們苦心透過種種敘事方式,讓瑪麗亞這場名畫訴訟師出有名,更暗示奧地利就二戰等相關事宜理應受到公眾質疑責難,整體效果與理念集中而精確。也因為採取這樣的立場,多少讓故事有點失衡,也就是說電影變成有點像猶太人的宣傳片,無怪乎有人提到以歷史時間來說,艾蒂兒不可能憂慮整體猶太人的未來,以此虛構橋段開場能唬人卻禁不起深思[1],況且電影後來也就艾蒂兒的憂慮給出明確答案(害怕失去青春容貌),反而弱化開場破題與後續的對照。當電影最終以字卡說明瑪莉亞在官司勝利後將名畫轉賣,卻未多加剖析其心路歷程(原本拒絕雅詩蘭黛之子的提議,最後仍把畫作賣給他),反而讓電影變得有頭沒尾,缺了一塊拼圖,或多或少讓人有空間質疑瑪麗亞當初到底是為錢還是為親情打官司,多少弱化瑪麗亞以親情為名的義正嚴辭。這點缺憾能透過觀眾事後搜尋文章彌補[2],若能在電影中多加描述,想必能讓這場控訴更臻於完備。
雖然電影立場明顯,不過透過這場控訴,確實能讓人清楚知道受害者的想法與心理轉折。當時間不能重來、人死不能復生、傷害難以填補時,唯有坦然面對,真誠給出道歉,才能給予受害者一些心理上的釋然。例如電影中奧地利政府請求瑪麗亞不要取回名畫,她僅要求奧地利政府公開道歉等就願意不取回畫作,印象中沒要求什麼天價,足見受害者有時候要的不過是加害人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罷了。回到現實生活,特別是國家機器對人民造成的傷害,真要好好處理,那麼國家政府就不能否認自己造成的傷害,縱然有什麼原因,也不能變成拒絕道歉的理由。
[1]藍祖蔚,名畫的控訴:歷史虛實,藍色電影夢,2015/06/18。在還沒上網查資料前,光是劇情這樣的安排與後面的解釋,就讓我覺得有點自相矛盾。
[2]相關解釋見沈旭暉,《名畫的控訴》:當陳年歷史在日常生活出現,平行時空,2017/09/19。
留言
張貼留言
嗨,留言有時會被被系統歸類在spam中,因此留言完沒看到自己的留言請不要太緊張,我會定期整理留言系統的內容,並讓留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