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évolte dans la Mode(快時尚當道)紀錄片觀後感

這兩天看了《公視主題之夜》的紀錄片《快時尚當道》。近年來因為環保意識抬頭,對於快時尚的批評早已不是一人之言,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看《快時尚當道》呢?透過亞洲大學時尚設計學系主任林青玫與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羅可容的與談,讓觀眾了解快時尚受批評的原因之餘,更能對時尚產業的改變與環境問題有多一層認識。


法文片名:Révolte dans la Mode
英文片名:A Fashion Uprising
導演:LUNETTA (LAURENT), WIZMAN (Ariel)
網頁資訊:A FASHION UPRISING - ARTE Distribution
快時尚當道│公共電視紀錄片平台


《快時尚當道》一片以孟加拉Rana商場倒塌、千名紡織工人傷亡的案例揭開序幕,對於快時尚會造成的問題例如勞工安全、河流汙染、環境激素等,並非頭一遭聽到,但是除了這些問題,透過訪談諸多時尚界人士,才讓我們這些時尚門外漢體認到,現在的時尚與消費型態,不僅僅破壞環境、有害生物,當中更隱含時尚原本帶有的文化意義遭到破壞殆盡,而時尚界人士更因為原先從發想到成品完成約兩年的周期,在股東要求快速賺錢的壓力下,被迫縮短原有的製程,導致設計師出現精神問題;為了讓消費者能加快消費速度、刺激消費欲望,廠商發展出計畫性淘汰的模式,利用極低人工大量、快速製造,或快時尚品牌找上高級服裝品牌設計師合作,也順勢讓人們邁向密集購買、快速丟棄淘汰、爾後又再度購買的循環中,傳統工藝也逐步消逝。

對此,Li Edelkoort提出反時尚的概念,而針對這股快時尚帶來的問題,不少設計師或品牌提出各自的解決方式,像是Veja從原料、生產流程改善,採用友善環境的原料,以公平價格進行交易;阿奈伊絲‧多特‧沃爾梅從舊衣回收廠中尋找布料,進行重新設計與製造;光之友工人合作社以純手工、還原編織古法、透明的人工價格,開創比傳統高級訂製服更奢侈的超慢時尚;Daniel Harris利用不同時代的織布機器,製作出傳統、正統、耐用的布料,其工坊與其說是工廠,更像是個工藝保存與活用場所;Danit Peleg利用3D列印技術,減少服裝設計過程的耗材,並提出3D列印客製化服飾的概念;有廠商提出利用生物科技像是馬鈴薯、玉米、牛奶、蜘蛛絲等取代合成纖維,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Samia Ziadi的服裝設計彷彿再現過往服裝設計與當代社會議題連結的特性,讓服裝原本承載的文化意義重回人們眼中,而現行流行的Instagram行銷模式讓她得以在沒有太多經費支援下獲得與消費者互動的機會;艾芮特‧范‧赫本則堅持自己對服飾設計的理念,創作出一件件帶有強烈個人意識的服飾,每一件都像是放在博物館或藝廊的展品。另外,影片中比較沒有大書特書,但應該不少人熟悉的服裝再利用模式,就是專業二手店、消費者上網拍賣、贈送模式,諸如親朋好友間贈送無法穿/不穿的衣服、學生們在社群平台上贈送衣物、到二手服飾店尋找理想中的服飾包包等。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新型態的服飾生產,想到時尚怪客Davil Tran表示,如果服裝業現在馬上停止生產,人們的生活完全不會受到影響,因為人類早就擁有足夠的服飾,不僅僅是給人們穿,數量多到還可以讓動物各穿一件時,我們不禁要反思,為什麼要生產那麼多衣服?服裝的功能到底是什麼?我們花錢購買的東西,價錢對應到的除了材質是否還包含其他成本?

不可否認,低廉的價格、快速的上架週期、購物變得極其便利,讓人們能更加快速變換造型,然而特定時代的風格似乎也逐步淡化,快時尚造成的問題,其一是眾所周知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勞工安全等問題;其二是相形之下沒那麼有衝擊性,但過數十年回頭看或許發現的,現在的衣服大多不會為人們創造外在線條,服裝也看不太出來與社會文化有什麼連結,變成人們為衣服創造線條。對於第一個問題,可說是容易解決但也不容易根治,《快時尚當道》中介紹的新形態服裝製成,要能推動到世界各地有其難度[1],相形之下消費者必須有意識地購買,看到價格時得思考這是否真實反映相關成本,了解購買的原因是需要還是想要[2],購買時優先選購對環境友善、耐用的產品,是比較容易的解方。然而問題在於,這類產品大多價格偏高,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負擔[3],標價便宜、視覺上更為美麗的產品,或許對於現在收入不豐的世代來說,是個更優先的選擇,而當快時尚品牌推出舊衣回收,同一時間還是製造大量物美價廉的衣物,或許能解讀成另一種刺激消費的方案。對於第二個問題,個人認為在目前環境氛圍下,人們恐怕很難回到過去服裝與社會文化緊密連結的狀態,因此個人與服裝之間的關係,還是要回歸平實生活,理解穿著代表個人的思維、對不同場合的態度,尋找真正適合的衣物,並物盡其用。


註解:

[1]在節目中,林青玫系主任表示,例如3D列印製作衣服,雖然能減少打版的浪費,但是3D列印的原料價格高昂、材料與現在人類慣用的布料不同,因此能否順利推行,有待考驗。除此之外,服飾版型到底要採用共享經濟模式,還是優先維護智慧財產權,有待討論。

[2]在節目中,羅可容主任提到,人們消費的考量因素眾多,例如自我肯定、情緒、社會價值。因此本文認為,消費這個行為有時候不只是個人需要或想要那麼簡單,消費者選擇購買什麼品牌、購買什麼款式、要用什麼方式購買,都會影響到最終決定。同樣都是LV包包,為什麼有些人覺得一定要買帆布monogram,有人一定要買皮革;為什麼有些人只願意買經典款,有些人願意嘗試不同款式;同樣是二手衣,為什麼有些人只願意接手親朋好友的衣服,有些人願意到二手服飾店購買,都反映不同的考量。

[3]例如對學生族群來說,同樣是合成皮包包,網拍商的價格,通常比專櫃品牌便宜,而且選購時比較不會承受銷售人員的推銷壓力,在挑選時可能偏好以網拍商為優先選擇。


延伸閱讀:

高捷,衣櫃裡的良心革命,刊登於社企流。

UBC開發有生命的衣服 能行光合作用助減碳,文茜的世界周報。(影音)

永續當道,為何快時尚卻依舊越賺越多?,刊登於HEAVEN RAVEN。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