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瑞‧波頓《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閱讀隨筆
終於讀完《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讀完第三章時,我只感到昏昏欲睡,上網搜尋看到蔡依橙建議從後面的章節讀回來。我不知道蔡依橙是誰,不過就試試看,很幸運地我看的最後一章是以東北亞為主軸的第四章,讀畢有種瞬間清醒、驚嘆連連的感覺。
高中上歷史課時,老師時常說「你要把時間軸和空間打開,這樣才能看清楚歷史的全貌」。從文案中我原先期待本書可以帶給我類似的感受或啟發,然而縱使已經從後面的章節讀回來,閱讀過程還是感到有些吃力。不可否認,地理大發現、政治角力、科技發展、商業競爭,這些因素都影響地圖的製作結果,因此地圖本就不是一個完全客觀的資料,而是帶有人類對現實生活想法的詮釋。即便在高科技如此發達的時代,縱使去除前述的諸多因素,考量到檢視問題、平面投影技術的不完美,平面地圖仍然有失真的可能,而Google地球似有取代傳統地圖的潛力,但誰也不敢保證這樣的資訊壟斷有百利而無一害。
雖說以前歷史課成績不差,可是讀本書時總覺得有些吃力感,除了很多東西忘得差不多,作者的文筆也是個可能因素。傑瑞‧波頓以詳實的筆法書寫不同因素、思維對地圖製作成果的影響,倘若欠缺對世界歷史的了解便一頭栽入本書,多少會迷失在文字中,認為作者在喃喃自語、和自己對話,缺乏與讀者互動。儘管文案中強調「本書並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歷史,而是一本世界史」,但對世界歷史了解有限的人而言,讀畢多少會感覺像是在講地圖發展史,因為當作者鉅細靡遺描述涉及某幅地圖製作過程的種種因素時,那感覺真的好像在陳述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製圖故事。因此我認為這本書不適合對世界史毫無頭緒的人當世界史入門書,更適合對世界史有些許了解的人當作貫串腦內知識的連接體。以讀起來比較有感覺的第四章為例,該章係講述高麗人權近製作的疆理圖,然而朝鮮半島上的文化有一部分受到中國的影響,因此作者同時也寫到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情勢等對製圖的影響,以及中國與韓國之間區域朝代政治的變遷,並帶到這些因素對於權近製作疆理圖的影響,因此讀起來特別提神醒腦、讓人瞬間將中韓之間的種種串聯起來。
最後稱讚本書在實體製作上的優點。書衣十分精美,前幾頁為彩色印刷的地圖,更重要的是第一次遇到厚書的排版如此容易閱讀,能輕鬆分辨主文及引用文,行距適中,邊架的大小恰當,書本本身容易攤開,完全不用歪著脖子看靠近裝訂處的文字。如果想更輕鬆閱讀本書,封底虎口的各章小簡介能帶來助益。
◎圖書資訊
書名: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welve Maps)
作者: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
譯者:楊惠君
出版社:馬可孛羅
最後送上goodreads上的討論傳送門: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十二個面向,拼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留言
張貼留言
嗨,留言有時會被被系統歸類在spam中,因此留言完沒看到自己的留言請不要太緊張,我會定期整理留言系統的內容,並讓留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