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安賽特菲爾德《第十三個故事》:在虛實之間

這篇是去年(哇,真久)參加心得寫作比賽的作品。
小說原文名稱: The thirteenth tale
作者:Diane Setterfield

一、相關書訊

《第十三個故事》是作者黛安‧賽特菲爾德的第一本小說。作者以自己最執著與好奇的「童年」與「記憶」作為故事主幹,並將閱讀的樂趣轉化成美麗雅致的文字,塑造出一個氣氛濃厚,以糾纏難解的謎團、精神病患、古典英國小說、真假交錯的敘事為元素的小說。故事的源頭有二,分別是作者做過的一個夢和她以前認識的一位年輕學生,他生下來就是雙胞胎,可是他的孿生兄弟卻死了,而他是在十八歲那年才發現這個秘密。作者的說故事才華之高,更讓許多讀者誤以為書中的薇妲‧溫特真有其人,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的討論區提問。


 二、內容摘錄
  1. 文字有種魔力,高明好手的生花妙筆會把你囚禁起來,如同蜘蛛絲纏繞人體的四肢,而且讓你沉浸其中無法動彈,文字會滲入你的肌膚,進入你的血液,麻木你的思考。在你的體內,它們操弄著戲法。

  2. 命運,一開始是這麼溫和,這麼講理,這麼願意妥協,後來卻向幸福強行勒索殘酷的復仇,來作為結局。

  3. 人習慣了自身的恐怖之後,就會忘記這些恐怖對其他人來說是多麼的可怕。

  4.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悲傷,雖然每個人的哀痛不同,輪廓、重量、大小各異,但是悲傷的顏色對我們每個人都是相同的。

 三、我的觀點

這是一個由祕密、身分重疊、真假交錯的敘述建構的世界。瑪格麗特‧李雅一如往常的平凡日子,因為薇妲‧溫特的邀請函而出現變化。瑪格麗特不能明白:為什麼溫特這樣有名望﹙卻低調神秘﹚的作家,會選中她來替她記錄下她的人生故事,或者說,聆聽她編造的故事?於是,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在開場的地方,出現一段文字:「每個孩子都會替自己的誕生編織一套神話,不管哪裏都一樣。你想要認識某個人嗎?想洞悉他的精神、心智、靈魂?那只要叫他告訴你關於他出生時候的事情就好了。你所聽到的不是真相,而是故事。故事才是最生動的事情。」這段話可說是全書的最佳註解。作者﹙或者說是溫特女士﹚從一開始就昭告天下:你聽到的、看到的,全都只是故事,至於真相,那是另一回事。而故事中反覆出現小說《簡愛》的片斷、溫特女士不厭其煩的提到《簡愛》、說自己「只不過是次要的情節」,這些瑣碎、細微、不引人注目的線索與暗示,在在告訴讀者瑪格麗特:這只是個故事。不知情的人,便會落入作者∕溫特女士精心安排的陷阱,以至於小說已經走向終點時,還陷在其中──事實上,我第一次讀時,就是跳入作者設的小坑洞,呆瓜似的,覺得這個故事只能用「莫名奇妙」來形容。

第二次讀時,我特意在閱讀後重讀網友精闢的試讀心得。作者的安排十分用心、精細,讓人讀時不禁要屏氣凝神:


  1. 前後呼應:瑪格麗特與她的雙胞胎妹妹,因為兩人出生時是連體嬰,在經歷過手術後,一死一生,然而,瑪格麗特與其妹依舊因為「雙胞胎」這個身份,不時出現連結;安琪費德爾家的雙胞胎,當海瑟特與毛思禮先生進行了所謂的「實驗」,兩個小孩都顯得毫無生氣。溫特女士的出生是查理對村中少女強暴的產物,小時候就被拋棄;奧瑞利思是恩布洛司和愛蜜琳的兒子,為了保護其安全─或者說為了得到愛蜜琳的全心全意─溫特女士將之拋棄。
  2. 欲擒故縱:溫特女士在闡述她的故事時,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破綻,實則連番暗示自己其實是第三個女孩。如「我只不過是次要的情節」、用小提琴砸傷毛思禮夫人的小鬼魂、上學期間出現在安琪費爾德莊園的小孩、看到相片時的激動。
  3. 氣氛營造:氣氛營造十分重要。從開始讀第一行起,便覺得要進入一個古老而被世人遺忘的世界。來到一家子都精神不正常的安琪費爾德莊園,鬼魅的呼嘯從不曾離去。從此可見作者文字功力之深厚、譯者的翻譯能力。同樣是寫精神病患,一位醫生所寫出來的,讀起來可能很難感受病人的瘋狂;如果是一位能完整駕馭文字的寫手,當讀者在讀時,便能看到病人的瘋狂行為、聽到病人的嗓音。


故事中提到,海瑟特與醫生為了找出「薄霧中的少女」而把雙胞胎拆開。這就有點類似現實生活中,科學家為了證明雙胞胎「分開或在一起生活有無差異」,並且理直氣壯的說:「以科學之名」。書中的雙胞胎以缺乏生氣作為無言的抗議。讀到那段時,我突然有點感傷。除了科學有時跟人性抵觸外,難道海瑟特對雙胞胎的情感,只有師生嗎?讀到最後面時,我想起了《咆嘯山莊》。同樣都是哀傷的故事,《第十三個故事》描繪出雙胞胎之間的連結、生活在謊言與閃躲的痛苦、被拋棄的孩子的複雜心緒,《咆嘯山莊》的作者藉著故事向世人展現恨的可怕。有那麼一瞬間,我置身在宛如廢墟的莊園裡,想像莊園失火前的華麗,然後,發起抖來。

相關文章:
黛安賽特菲爾德《第十三個故事》內容摘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