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黑白時代】 @台大雅頌坊
學琴大約六年,之後因為課業壓力而停止,不過脫離升學壓力後,只要時間許可,我還是會偶爾彈彈琴,純粹玩票性質,琴藝是否提升,自然不是考量重點,開心就好。因緣際會下,得知焦元溥在台大有場關於鋼琴演奏的演講,考慮了幾天便去了。 這次的主題主要環繞在鋼琴演奏的歷史演變,從前奏曲、裝飾與即興、和弦琶音化、雙手不對稱演奏、風格及學派五個觀點切入。事實上,鋼琴演奏的歷史進程並沒有很久,甚至是錄音的出現也不算長,但在這段時間中,變化極大。在二次大戰前,演奏者常常在兩首曲子間彈奏所謂的「前奏曲」,目的是為了轉換心情、測試樂器,或者很單純的暖手功用。有些段數高一點的演奏家,其前奏曲往往是即興演出;為了因應這種風氣,甚至還有所謂的「範本大全」。當焦元溥說徹爾尼也寫過範本大全時,聽眾都笑出聲來!有學過琴的人就知道,剛開始練習的樂譜,很多是甚麼「徹爾尼練習曲XX首」這類的東西,一知道原來這位不斷在習琴生涯中出現的傢伙,居然寫過範本大全,那種爆笑的熟悉感油然而生,還帶了些恍然大悟:「原來徹爾尼這傢伙會不斷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演奏鋼琴的精髓,絕對不是快和大聲,而是美好的聲音、歌唱的旋律、說話般的語氣。」---焦元溥
琴學到一個階段後,新接觸的樂譜上常有裝飾音、顫音這類的東西,對練習者來說並不容易,然而對於以前受過良好音樂訓練的人來說,裝飾和即興有另外一層涵意。「我們現在聽到的音樂,其實比作曲家少。」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以前作曲家只會寫下他認為演奏家不知道該怎麼演奏的部分,至於演奏家知道的部分,就不需要寫。這樣的觀點到了現在,出現很大的衝擊,因為現在非常強調忠於原譜(焦:「不是要忠於我喔!啊每次說這個都好心虛。」說完大家哄堂大笑),樂譜上沒有寫的、演奏家就不會彈奏,最終使得大家彈的都一樣,先別說這樣根本誤解作曲家,更甚者還出現過於「無聊」的問題。除此之外,連大眾習以為常的反覆樂句,亦有學問。焦元溥提到,作曲家寫下的東西,是個梗概,也就是曲子「大致上該長的樣子」,但演奏家可以用些方法讓曲子變得不太一樣,這也就是為甚麼說以前的演奏家受到的訓練更為良好,並不是指他們的訓練更有紀律,而是在於樂理分析的訓練,讓他們臨場反應更好、變化也更多,而不是像機器一樣死板板得演奏。
演講中提到的和弦琶音化,說實話我並不太會用文字或者口語說明,筆記上也寫得很概略,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樣的彈法是為了讓樂句聽起來更柔美,但還有一個很大的可能是以前的琴鍵重量較不平均,自然而然會彈出這種效果。而雙手不對稱演奏,要彈得好比雙手對稱彈奏更難,因為雙手不對稱演奏沒彈好的話,聽起來像是缺乏練習,彈得好的話,反而更能傳達樂曲的情緒。至於風格及學派,在以前交通不發達、資訊難以流通的情況下,更為明顯,時至今日,顧然有所淡化,還是能透過一些彈法觀察,而樂句的彈法,也和演奏者的語言系統有些關聯。
那麼,甚麼是鋼琴演奏的終極心法?焦元溥在演講中提到:「演奏鋼琴的精髓,絕對不是快和大聲,而是美好的聲音、歌唱的旋律、說話般的語氣。」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寫詞,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分析的方式,了解怎麼寫詞會更優美、更有意境;同樣的,分析樂理、學習樂理就是更加了解鋼琴演奏的方式。除此之外,多聽人聲,了解人說話的語氣、聲音起伏變化,也對彈奏鋼琴的表達有所助益。
如果把這場演講的內容推及到其他音樂方面,我想唱歌也是。唱歌不光只是節拍、音色的問題,情緒更是,能唱得像原唱固然很美,但那就不是人了,而是機器,是模仿而不全然是表演與表達。
◎本文於2012.11.01轉貼於Bonjour tristesse
留言
張貼留言
嗨,留言有時會被被系統歸類在spam中,因此留言完沒看到自己的留言請不要太緊張,我會定期整理留言系統的內容,並讓留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