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2《十三聲》觀後雜記

猶記去年看《春鬥2015》時嚴重誤解黃懷德《暫時而已》要傳達的意涵,這次看《十三聲》前特意看了幾段宣傳影片,然後戴著自己想像的有色鏡片前去觀賞。

沒想到這回我又錯了。當人預設立場時,一旦眼前出現超出想像的事物時,不是措手不及,就是無法徹底接收資訊,因此我不斷迷失在林強的配樂中,不斷尋找傳說中那個忽男忽女、幼聲老嗓、萬華香煙裊裊的形象。

我錯了,我真的錯了。那些元素,早就透過舞者的肢體、聲音、配樂、燈光、服裝顏色躍然眼前,只是我太執著於尋找自己想看見的,忽略那些早就在眼前的符號。因此到表演後段時,我試圖放鬆自己的情緒與專注力,好完全沈浸其中,不再過度追尋一個意念或答案。這次看表演跟過往最大落差在於配樂,以往配樂大多扮演配角,然而在《十三聲》中配樂非常強勢、直接,甚至有凌駕舞蹈的趨勢,由音樂牽引舞蹈、色彩與想像,常感覺到既熟悉又陌生的民間信仰,同時困惑自己是否不夠認識、了解自己的文化。

離開劇院時驀然想起姚貝娜受訪時的回答:「我喜歡那種很直接的,很簡單的敘述,敘述到自己就是悲傷情緒這樣的......」

看《十三聲》到最後與此感受類似。很多情緒例如悲傷、憤怒、迷惘總是需要發洩,偶爾吼一吼、叫一叫也挺好的,那些色彩斑斕多變的燈光、畫面、服裝更是奇特的解脫,不是歸於沈靜的,而是在爆裂中噴發而上,變成一尾魚悠悠離去。


延伸閱讀:
巨鯉甩尾——十三聲裡的宗教與電音文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