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Genius《世紀天才:愛因斯坦》:奮力追求,不代表必能圓滿
理組背景的朋友在《世紀天才:愛因斯坦》上檔前四處向大家宣傳,大概是他理科魂爆發之故。敝人愛嘗試,不過看了之後跟朋友碎碎念起來,我到底看了啥啊?一陣議論紛紛,還以為自己在看世紀渣男故事。
渣歸渣,我很認真地想想,從女秘書的一席話該認知到愛因斯坦應該不是什麼道德完人──
劇中呈現的愛因斯坦從年少時就是那麼執著。他向父親表明一定要繼續求學;堅持要考入大學攻讀物理。在看待世界的理念上亦復如是,堅持科學家不應該加入國家戰爭,以免毀滅世界;猶太人應當保有自己的文化,不應為了融入美國文化而拋棄自身的宗教文化,所以為猶太復國運動奔走。
在感情上,愛因斯坦就不那麼執著,所以是世紀渣男?說他渣也可以,因為他看待感情就不是求一個最適合、能陪伴一生的人,而是追求理想的感情狀態。對於瑪麗,或許是愛因斯坦情慾萌發又希望有人照拂而成就的露水姻緣,可是看看他對米列娃或者艾莎,可不是單純情慾解釋那麼容易。愛因斯坦被米列娃在數學、物理上的聰慧吸引,在想成為學者的路上,能夠有同道中人相隨,是最浪漫的事;可是再怎麼浪漫,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愛因斯坦既不想看到妻子與母親之間爭吵,又無意處理,同時希望有人能俐落處理家務、無過度情緒化的反應,加上廣義相對論的發展碰壁,種種緊繃情緒下,他對米列娃的感情也被消磨殆盡。艾莎不能跟愛因斯坦談論學問,但她能把愛因斯坦的生活打理妥貼,又能施展交際手腕協助自己,種種因素都讓愛因斯坦變心。正因為追求的是「理想的感情狀態」,重點就不在適合與否,而是能否達成他當下的需要。愛因斯坦的兒子質問父親為何對家人那麼苛刻、對他人那麼友善,原因或許就在於家人天天要見面相處,如果要追求理想境界,就會產生永無止盡的要求,讓家庭變成巨大的壓力鍋;他人並不需要與自己同住,自然沒那麼多時間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比較不會挑剔。就道德觀來說,愛因斯坦連番背棄瑪麗、米列娃,與艾莎婚後外遇不斷,絕對有錯,但就他個人來說,追求理想感情或許不能論對錯吧。
劇中花不少篇幅描寫米列娃‧瑪利奇。米列娃到底對愛因斯坦的研究有沒有貢獻、她本身究竟在數學與物理上是否如此聰穎過人,在網路上的資料顯示這可是一番論戰。無論米列娃到底有沒有真本事,從她能考入蘇黎世大學、轉學至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來看,應該有一定的知識能力。
從劇情看來,當代女性縱使身負才學,仍有一定限制。倘若未婚懷孕,勢必中斷學業或任何前途可能;一旦進入婚姻,在家庭環境普通、欠缺各方面支持的情況下,只能放棄曾經有過的夢想,全力處理家庭事務。很不幸地,米列娃兩樣全中,加上與愛因斯坦的母親關係緊張,又無人協助她照顧家庭與小孩,她身上背負的壓力日益沉重。
就我看來,最致命的當屬兩人情感關係破裂。米列娃因為身體殘疾受人嘲弄,在少女時代時已經在心中種下不安的種子,加上她與愛因斯坦交往時,愛因斯坦又沒有妥善處理三角關係,埋下米列娃精神憂鬱的遠因;婚後愛因斯坦與異性談笑,往往提醒米列娃潛意識中拋棄、背叛等可能狀況,而愛因斯坦始終不能理解米列娃精神緊繃的原因,加上夢想破滅的失落,最終讓米列娃陷入憂鬱。若說更悲慘的是什麼,或許是當她發現愛因斯坦外遇、外遇對象艾莎還曾經那麼友善對待自己,內心打擊極其強烈。對此旁人也無法提供她什麼良好建議,只表示或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以讓自己更好過,要不然就各玩各的吧。對米列娃而言,她可說是放棄所有、成全愛因斯坦,最終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任何網絡或力量支持她,那樣的痛苦不足與外人道也。
若說米列娃深陷痛苦,那愛因斯坦也有自己的痛苦。除了感情上連番追求造成的種種問題,對他人生最諷刺的當屬他向羅斯福總統寫的信。愛因斯坦始終堅持科學不應該使用在製造殺人武器上,因為生化武器會造成人類短時間內大規模死亡,甚至被用來剷除異己,這是他所不樂見的。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只是想藉此阻擋希特勒大規模殘殺,沒想到最後自詡為正義、人道的一方卻是使用愛因斯坦自己最痛恨的方式阻擋所謂的邪惡。這也讓他自己變成某種程度的笑話。同樣的,他在感情上追求的理想極致,不也使他傷害米列娃、傷害艾莎、某種程度上也傷害了自己?終其一生追求理想,卻因為追求而受害,最終也沒有真正獲得理想的幸福,讓一切顯得愚痴又莫可奈何。
作為國家地理頻道的首部自製影集,《世紀天才:愛因斯坦》在劇情刻畫上做到了戲劇的基本功:流暢地說完一個故事。看完這部影集,對愛因斯坦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劇集播出前曾讓人擔心會不會因為不懂數學、物理、化學而看不懂?在此向大家打包票,縱使不懂也能輕易看懂,因為人的一生要面臨的課題近似,觀看過程中亦可明白即便是科學大師仍有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如果懂數學、物理、化學,那麼對這樣的觀眾想必能重溫上課時代,並且藉由藝術手法表達科學理論、影像化的物理情境,讓人明白科學理論即是生活的一部份。
渣歸渣,我很認真地想想,從女秘書的一席話該認知到愛因斯坦應該不是什麼道德完人──
For the man who is an expert on the universe, you don't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people, don't you?
劇中呈現的愛因斯坦從年少時就是那麼執著。他向父親表明一定要繼續求學;堅持要考入大學攻讀物理。在看待世界的理念上亦復如是,堅持科學家不應該加入國家戰爭,以免毀滅世界;猶太人應當保有自己的文化,不應為了融入美國文化而拋棄自身的宗教文化,所以為猶太復國運動奔走。
在感情上,愛因斯坦就不那麼執著,所以是世紀渣男?說他渣也可以,因為他看待感情就不是求一個最適合、能陪伴一生的人,而是追求理想的感情狀態。對於瑪麗,或許是愛因斯坦情慾萌發又希望有人照拂而成就的露水姻緣,可是看看他對米列娃或者艾莎,可不是單純情慾解釋那麼容易。愛因斯坦被米列娃在數學、物理上的聰慧吸引,在想成為學者的路上,能夠有同道中人相隨,是最浪漫的事;可是再怎麼浪漫,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愛因斯坦既不想看到妻子與母親之間爭吵,又無意處理,同時希望有人能俐落處理家務、無過度情緒化的反應,加上廣義相對論的發展碰壁,種種緊繃情緒下,他對米列娃的感情也被消磨殆盡。艾莎不能跟愛因斯坦談論學問,但她能把愛因斯坦的生活打理妥貼,又能施展交際手腕協助自己,種種因素都讓愛因斯坦變心。正因為追求的是「理想的感情狀態」,重點就不在適合與否,而是能否達成他當下的需要。愛因斯坦的兒子質問父親為何對家人那麼苛刻、對他人那麼友善,原因或許就在於家人天天要見面相處,如果要追求理想境界,就會產生永無止盡的要求,讓家庭變成巨大的壓力鍋;他人並不需要與自己同住,自然沒那麼多時間看到對方身上的缺點,也比較不會挑剔。就道德觀來說,愛因斯坦連番背棄瑪麗、米列娃,與艾莎婚後外遇不斷,絕對有錯,但就他個人來說,追求理想感情或許不能論對錯吧。
劇中花不少篇幅描寫米列娃‧瑪利奇。米列娃到底對愛因斯坦的研究有沒有貢獻、她本身究竟在數學與物理上是否如此聰穎過人,在網路上的資料顯示這可是一番論戰。無論米列娃到底有沒有真本事,從她能考入蘇黎世大學、轉學至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來看,應該有一定的知識能力。
從劇情看來,當代女性縱使身負才學,仍有一定限制。倘若未婚懷孕,勢必中斷學業或任何前途可能;一旦進入婚姻,在家庭環境普通、欠缺各方面支持的情況下,只能放棄曾經有過的夢想,全力處理家庭事務。很不幸地,米列娃兩樣全中,加上與愛因斯坦的母親關係緊張,又無人協助她照顧家庭與小孩,她身上背負的壓力日益沉重。
就我看來,最致命的當屬兩人情感關係破裂。米列娃因為身體殘疾受人嘲弄,在少女時代時已經在心中種下不安的種子,加上她與愛因斯坦交往時,愛因斯坦又沒有妥善處理三角關係,埋下米列娃精神憂鬱的遠因;婚後愛因斯坦與異性談笑,往往提醒米列娃潛意識中拋棄、背叛等可能狀況,而愛因斯坦始終不能理解米列娃精神緊繃的原因,加上夢想破滅的失落,最終讓米列娃陷入憂鬱。若說更悲慘的是什麼,或許是當她發現愛因斯坦外遇、外遇對象艾莎還曾經那麼友善對待自己,內心打擊極其強烈。對此旁人也無法提供她什麼良好建議,只表示或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以讓自己更好過,要不然就各玩各的吧。對米列娃而言,她可說是放棄所有、成全愛因斯坦,最終一無所有,社會也沒有任何網絡或力量支持她,那樣的痛苦不足與外人道也。
若說米列娃深陷痛苦,那愛因斯坦也有自己的痛苦。除了感情上連番追求造成的種種問題,對他人生最諷刺的當屬他向羅斯福總統寫的信。愛因斯坦始終堅持科學不應該使用在製造殺人武器上,因為生化武器會造成人類短時間內大規模死亡,甚至被用來剷除異己,這是他所不樂見的。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只是想藉此阻擋希特勒大規模殘殺,沒想到最後自詡為正義、人道的一方卻是使用愛因斯坦自己最痛恨的方式阻擋所謂的邪惡。這也讓他自己變成某種程度的笑話。同樣的,他在感情上追求的理想極致,不也使他傷害米列娃、傷害艾莎、某種程度上也傷害了自己?終其一生追求理想,卻因為追求而受害,最終也沒有真正獲得理想的幸福,讓一切顯得愚痴又莫可奈何。
作為國家地理頻道的首部自製影集,《世紀天才:愛因斯坦》在劇情刻畫上做到了戲劇的基本功:流暢地說完一個故事。看完這部影集,對愛因斯坦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劇集播出前曾讓人擔心會不會因為不懂數學、物理、化學而看不懂?在此向大家打包票,縱使不懂也能輕易看懂,因為人的一生要面臨的課題近似,觀看過程中亦可明白即便是科學大師仍有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如果懂數學、物理、化學,那麼對這樣的觀眾想必能重溫上課時代,並且藉由藝術手法表達科學理論、影像化的物理情境,讓人明白科學理論即是生活的一部份。
留言
張貼留言
嗨,留言有時會被被系統歸類在spam中,因此留言完沒看到自己的留言請不要太緊張,我會定期整理留言系統的內容,並讓留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