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索綽倫·阿箬的轉變鋪陳

從索綽倫·阿箬登場後,原本被罵翻的宮廷劇角色如浣碧、爾晴瞬間耳根清靜下來,因為阿箬的行為在一些觀眾眼中比這兩人不知道噁心多少倍,讓他們臭罵浣碧爾晴的氣力都改用在臭罵阿箬。平心而論,編劇花不少篇幅描寫阿箬的性格與轉變,因此她的轉變實在稱不上為壞而壞。

─以下內容涉及劇情,請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阿箬個性本身爭強好勝,無論如何都要爭贏當下那口氣。例如剛入宮時整體情勢不好,她不斷主張如懿應該主動爭寵,連到內務府拿乾隆御賜的匾額時,都要跟公公秦立公開嗆聲表示自己的主子是多麼受到乾隆重視,巴不得全天下都知道自己主子是皇帝的心頭肉、自己可是紅人身邊的大咖呢。另一個明顯看出她個性不是那麼善良的點,是她逮到機會就要口出狂言恥笑別人,譬如其他嬪妃探詢如懿半夜的哀號是不是蓮心,如懿一開始就擺明不想說,阿箬卻忙不迭地要搭話,如懿趕緊岔開話題又走遠,便是以行動表明自己不想講,沒想到阿箬見到蓮心還要冷嘲熱諷,說明了她本性不善良,也不怎麼會看如懿的臉色。既然爭強好勝,個性又不善良,哪一天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豁出去絕對在情理之中。

阿箬的台詞讓人覺得她的心態是「既然我那麼挺你那你也應該同樣重視我」,所以說她幫如懿四處嗆聲在她的觀點裡會認為這是忠心耿耿的表現,然而換來的是如懿不斷口頭約束警告她,讓她深感不服氣。而如懿後來考量到阿箬的個性這樣搞下去遲早會出事,而且跟自己也不是那麼合,才會都找惢心服侍。這又讓阿箬更不爽在心裡,原本欺壓惢心可能頂多是炫耀自己是陪嫁侍女有地位,後來的欺壓說實話是藉機報復惢心。她被高晞月責罰時如懿在求救失敗後要她自己承擔讓她再度產生「我那麼挺你,你卻沒有捨身相救」的認知,想當然耳更強化她不被主子重視的想法。得不到主子相挺、又被主子冷落,讓阿箬對如懿產生漸行漸遠之感,感情與信任一旦淡了,加上她個性爭強好勝又不善良,對如懿心生不滿在情理之中。

至於她有心成為嬪妃這點編劇也是明寫出來,一方面阿瑪被乾隆稱讚,讓她臉上有光,認為自己家世不錯、身分提升,也有機會爭一爭,一方面看到儀貴人一朝得寵後懷孕所獲賞賜讓她頗為欣羨。金玉妍一說到她長得漂亮、但如懿肯定防她防得很緊、可惜如懿沒有皇后那麼大度,馬上提醒她之前被乾隆稱讚後刻意梳妝打扮、也得到皇帝的短暫青睞,沒想到馬上被如懿斥責她穿這麼華麗不符規矩的事情。由於事情發生當下阿箬就認為如懿這麼做完全是因為自己搶了如懿風采,金玉妍的挑撥加重她把自己不被如懿重視、被如懿訓斥的種種解讀成如懿無情無義。

說實話如懿還是很疼愛她的,觀察到阿箬個性不適合後宮生活,才想幫她安排好親事,以免阿箬因為自己的個性惹禍上身。可惜前面產生的不理解與誤會都讓阿箬不斷朝負面放大檢視很多事情,忽視她被罰跪回到延禧宮時,如懿一個主子親自餵她喝薑湯抹藥的愛惜之舉,只記得主子不讓惢心幫忙、要她自己擦藥。至於阿箬把乾隆那一眼解讀成有意思,身為觀眾的我怎麼看都覺得乾隆的眼神還蠻平淡的,比較像是看到不尋常的事物稍微注意一下而已,阿箬會不會自己腦補太多東西了?

編劇確實花了不少篇幅鋪陳阿箬的轉變與謀反,所以不太意外她背叛如懿,因為她對如懿累積了非常多的不滿,雨中罰跪螽斯門、乃至於後來要打發她出宮,則是讓她的不滿一次爆發開來:「到底主子憑什麼疏遠我,還不肯維護我、甚至要打發我離開?看我不順眼就是了!」至於為何金玉妍只是幫她一次就讓她願意反叛,一則人在最絕望的時候,只要收到一點好就容易放大解讀那個好的重量,恰巧金玉妍正是在她最絕望時釋出善意,因此阿箬會不斷放大那份善意的份量;一則她投誠(?)皇后派系時,她們也許諾她成為乾隆嬪妃、未來有機會光耀門楣,正中她內心最強烈的渴望。以出身背景跟外貌來看,阿箬或許自認有機會爭過儀貴人;若是跟高晞月相比,總覺得她隱隱約約看高晞月不順眼,自認父親功勞不輸高斌又是旗人,若有機會爬上龍床,誰知道自己會不會反客為主,與高晞月一別苗頭?至於她後來無論如何都要如懿死,最主要原因還是怕有朝一日被他人發現自己賣主求榮,東窗事發下場恐怕比亂棍打死還可怕,而且即便她反過頭揭發其他人的惡行,若是不能成功揭弊,反而有可能禍及家人、被皇后派系的人做掉。橫豎都是死,還不如死咬著原本的供詞,比較能保命。同樣是奴婢反叛,有些角色可能比阿箬有意思點,不過目前劇情演得不夠明確,暫且不提。

這種角色究竟是戲劇獨創還是存在於真實生活中,細想真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人,簡單說就是抱持著「都是they的錯」心態、面對他人的種種想法行為只會在自己內心琢磨又不肯跟對方真正攤開來談,就算不惹他,他都有可能因為很微小的事情對別人產生不滿,心性極端一點的,逮到機會就想插得罪自己的人一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