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地平面以下》合唱團現場演唱版觀後雜感(雷)

先說觀看前真的不該聽演出前的導聆。不是導聆講得不好,而是陳雅萍老師儘管很努力不透露太多細節,然而老師功力太強,很多即便是點到為止的敘述,都說到關鍵點還講得精確,導致觀看過程中比較難用自己的角度體會,反而常常在試圖印證陳老師講的內容。

話雖如此,整個觀看過程中還是有些感觸。


演出過程中合唱團成員都站在舞台上,配合演出也有走位,因此他們有時候像旁觀者,單純看著三位舞者的表驗;有時候他們是舞蹈的一部份,例如合唱團成員的影子也會投影在螢幕上,形同以肉身與影子參與三位舞者的表演。或許是因為有合唱團成員多人形成的明顯群體感,讓三位舞者變得沒那麼孤單,但也因為如此,反而壓抑孤獨個體的本性,導致個體的特性比較難完全釋放出來。不過這也可能是黃翊所謂「比較溫暖」的意思,人多的時候,好像真的能消減一點孤單,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獨自一個人時就想找人陪,沒為什麼,因為這樣能讓他感到沒那麼孤單。

如果沒弄錯的話,《地平面以下》以視覺來說大致區分成四到五幕,從第三幕開始明確看出來與戰爭有關的主題,例如機關槍的聲音、槍枝瞄準時會有的紅點、螢幕上的戰爭畫面,後續的幾幕則是戰爭過後人民的狀況。前面兩幕解釋成個體本身在任何環境下都會產生的孤獨,或者在戰爭中尋覓親人的無助,兩者似乎都通。印象最深刻的是胡鑑(應該沒認錯吧……)抱著一隻很大的玩具出來,那段深刻體會到戰火下的死亡近在眼前,一旁的合唱團成員時而旁觀時而像送葬人員,即便只是豬那依然是活生生的生命逝去,生命並不因他到底是什麼而有區別。不過這隻玩偶究竟是什麼,在觀眾心中有不同詮釋,例如我一開始覺得是豬,現場提問的觀眾以為那是馬鈴薯,黃翊則解釋是狗。即便是馬鈴薯也能闡釋成戰爭中難以獲取食物,好像沒有太過偏離主題。

口述影像的部分,聽到黃翊解釋他做口述影響的初衷,當下想到製作背後的心境只是想讓視障者也有機會接觸舞蹈,有點想哭。如果說有視覺的人係透過視覺看到舞蹈、自行解讀與想像作品的意涵,那麼口述影像對視障者而言,他們所要解讀與想像的,可能不完全是作品意涵,還包含作品本身的長相。那也是一種想像,只是跟平常認知的藝術體驗不同,但也無法否定任何人的想像,也是在那一刻深深明白藝術的門檻不只是錢,還有很多層面。

會後座談黃翊提到原本想運用的開場音樂其實是伊斯蘭教的音樂,但是那首音樂除了要求必須是神職人員,還涉及到敏感的宗教問題,所以荷蘭室內合唱團總監Tido Visser堅持不能用,還好後來找到合適的音樂解決這個問題。這段分享讓人看到即便是在可能超越藩籬的藝術場域,還是會遇到很多現實問題,當然不是說能以藝術之名而不尊重他人,而是說很多現實中會考量到的問題,到了看似個人場域的創作,由於這個個人場域終究還是會跟外界接觸,終究是無法避免那些問題。

這次比較少人提問表演者在表演過程中的想法,比較多著重在一些技術上的東西,例如舞者跟螢幕上光影的互動怎樣才不會出錯,不過對此我總隱隱覺得有一些橋段有出點小差錯,只是提問的觀眾沒發現。還有聽到坐我後面的觀眾表示這場的視覺效果跟他在歐洲看的不太一樣,好像是不夠黑還是什麼,他的臆測是旁邊的緊急出口指標燈破壞了全場的黑暗程度。最後許願柔雯來留言(喂)。


延伸閱讀:
地平面以下─Huang Yi Studio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