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爭與不爭之間

撰寫〈淺談曹貴人〉時,原先計劃在該篇中同時探討端妃與敬妃,但寫到後面發現難以連結,遂將曹貴人獨立成篇。曹貴人和端妃之間的連結是命運多舛的溫宜公主,可憐的溫宜小時候是華妃爭寵的工具,長大後沈眉莊為了找理由出宮探視甄嬛,出計下藥讓小兒發燒的對象也是她,命運真是為難這位長公主。


端妃始終是後宮中最沉默的女子,自始至終她都和後宮保持一定距離,不論在甄嬛出宮前與之談論後宮事,或者甄嬛回宮後逐步掌控後宮的過程,她從沒有直接參與任何事件,至多出言提醒、提供線索,其他時候都安靜在旁觀看。甄嬛那句「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好似在說端妃。

但端妃並不是沒想過要鬥爭。華妃年世蘭還在世時,端妃得知有位貌似純元的女子(甄嬛)入宮,她有過拉攏甄嬛打擊年世蘭的念頭,才會在木薯粉事件中替甄嬛解圍,不斷點醒甄嬛年世蘭、曹琴默的矛盾和後宮中人的心思。後來端妃沒有完全加入甄嬛一派,關鍵在於端妃的透徹與對皇帝的愛。

端妃可能是後宮中比皇太后、皇帝、皇后更了解後宮的人,她相當清楚後宮裡各個利害關係,加上對皇帝的感情,她甘願背下殺害年世蘭孩子的黑鍋,忍受年世蘭慘無人道的虐待,一方面等待年世蘭潰敗的那一天,一方面可以默默在安全距離內看著自己心愛的人,否則誰願意背這種黑鍋?這也說明為何同樣是宮裡老人,端妃即使沒受到皇帝太多寵愛,仍能和年世蘭同居妃位。那是皇帝愧疚的補償,也如同端妃對年世蘭喪事的感嘆──「那都是做給活人看的。」

皇帝與端妃議事時,原本伸手想輕拍皇帝,最後縮手,在一伸一縮間,隱含端妃對皇帝無限情意,因此當她察覺甄嬛計殺皇帝時,她是帶著悲傷與不愉悅的心情面對。皇帝駕崩後,劇情以台詞帶出端妃生重病、臥病不起的情況,除了暗示她對皇帝情意深重,也諭示端妃「以不爭為爭」的心境,躲避甄嬛也躲避算計。年世蘭在世時她不爭,是爭得一絲苟延殘喘的機會;年世蘭死後到皇帝病重前她不爭,是爭得甄嬛的信任,也確保她與溫宜的母女情(母女關係)不被拆散;等到皇帝駕崩她依然不爭,無非是爭取在風暴中的一點寧靜。同樣是愛皇帝,皇后與年世蘭情之過切,做出兇殘之事,端妃卻透徹而清醒,看穿所有面具裡的謊話。


相較端妃「不爭為爭」的處世哲學,敬妃比較有趣,前期不爭,後期卻開始爭。敬妃原先是年世蘭房中的格格,因此年世蘭非常看不起敬妃,曾當眾羞辱她,從沒將敬妃的話放在眼裡。面對一個時常挑自己毛病、不時藉機打擊自己的敵人,敬妃以心絀口劣的方式應對,僅在必要時候開口,以明哲保身。甄嬛罰跪翊坤宮時,敬妃的行為有點違反她明哲保身的原則,不過她一發現年世蘭攔也攔不住,只好打消念頭、在旁乾著急。

敬妃的木訥就是為了明哲保身,這位後宮老人憑著經驗活了下來,也搏得甄嬛信任,讓甄嬛願意將朧月公主託付給她照顧。甄嬛為女兒挑選養母時設想相當周全。端妃已經有溫宜,朧月在端妃處不一定能受到全部的照顧及關愛;沈眉莊不受寵,從甄嬛能觀察的面向而言,皇帝對眉莊無敬重在意之情,一旦出事,皇帝不一定會為眉莊說話,那麼朧月的性命就難保了;欣常在不受皇帝注意,位份不夠高,在子以母貴的氛圍下對朧月並不有力、且難以受到皇帝關懷,未來在險惡的環境中恐怕得吃苦。看來看去,敬妃是最適合的人選,她位份高、膝下無子女,皇帝對她談得上敬重,加上懂得木訥藏拙,應該也不會招惹皇太后與皇后,對朧月的未來頗有保障。

甄嬛回宮對敬妃是個警訊,代表她隨時有可能失去朧月,加上皇后在旁搧風點火與甄嬛思女心切的行為,讓敬妃一時失去判斷力,告發蘇培盛、崔槿汐對食。奇怪的事,事發後甄嬛對敬妃的態度幾無敵意,敬妃還順利加入甄嬛黨。有一說關鍵是甄嬛告訴敬妃害她不孕的東西是歡宜香,讓敬妃恨透皇帝,遂背棄皇帝;然而甄嬛後來不強求朧月一定要回到自己身邊,這也可以解讀成朧月是甄嬛送給敬妃的「大禮」,只要敬妃願意成為甄嬛的盟友,甄嬛就不會強迫朧月和敬妃分離。為了孩子,敬妃才開始爭,展現她伶牙俐齒的一面。


在爭與不爭之間,端妃與敬妃展現她們的生存之道;為了孩子,一個選擇不爭,另一個選擇爭。有時以退為進能為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而在局勢渾沌不明的時代,明哲保身能為自己爭到一條活路,不過必要時也必須放手一搏,才能保住自己珍愛的人事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