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崑曲《牡丹亭》

《牡丹亭》是中國戲曲中十分有名的崑曲戲劇。劇情描寫南宋時期廣東南雄府尹之女杜麗娘,有次到花園中遊賞,驚見春色之美,懷春慕色。在做了一場夢後,她念念不忘夢中男子,最終憂鬱成疾而亡。臨死前她畫了張畫,並要求將自己埋在花園中。數年之後,柳夢梅因故來此,撿到畫像,透過叫畫讓杜麗娘還魂,兩人相愛,最終以喜劇收場。

最早接觸到《牡丹亭》是在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偶然經過梨香院,聽到家中的戲班子成員在練唱,一時入迷便停住腳步細聽,當時並未覺得《牡丹亭》有多美,只隱隱感覺「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四句寫得很瑰麗,當時沒讀過全文、尚未讀中學,只能很直接地翻譯成「顏色鮮豔的花朵開得到處都是,然而都開在殘破的地方。縱使是良辰美景都莫可奈何只能接受老天的安排,又是哪戶人家有心情賞樂事啊!」等到高中上〈牡丹亭‧遊園〉時才知道並不是自己想像的意思。

高中國文老師教授〈牡丹亭‧遊園〉一文時,老師不斷說:「這課很難欸,怎麼不選XXX呢?」等到該課教完,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杜麗娘會如此讚嘆滿園春色、卻又流露出無限惋惜、惆悵與哀怨之氣。我一臉癡呆地望著課本,只記得老師說《牡丹亭》上演時,城中不知多少少女聞之瘋狂、還為之選擇上吊自盡。

一直到這次,才真的進入牡丹亭的世界。透過觀看戲劇表演,課文中的文字化為真實出現在觀賞者面前。春香念著「惜花疼煞小金鈴」並伸手拉拉繩子,課堂中的註釋講解瞬間變得容易理解;透過演員的唱念、眼神、動作,不只凸顯詞的瑰麗華美,也讓整部戲更易理解,讓《牡丹亭》不只是課本上僵硬的文字說明。

課程中老師選放張繼青的版本,張繼青工閨門旦,有旦角祭酒和崑曲皇后的美稱,18歲時曾被北崑名家韓世昌、白雲生稱讚很可能成為未來的「崑曲梅蘭芳」,到1978年改革開放後,張繼青以《牡丹亭》和《朱買臣休妻》讓現代崑曲大放異彩,也讓崑曲再度進入普羅大眾眼簾,不再只是文人雅士觀賞的劇種。以下影片為《牡丹亭》崑曲電影《遊園》選段,藍色超連結則是完整版,時間長達120分鐘,讓大家充分感受張老師的魅力。



我對張老師的聲音印象是溫潤如玉,不慍不火,傳統功底相當扎實,可以在表演中感受到表演者的用心。在《牡丹亭》中她的聲音表情嬌而不媚,整體上沒太多花俏的裝飾,第一次接觸崑曲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聊,不過多聽幾回應該就可以體會當中的真功夫。張繼青後來收單雯為弟子,對單雯的評價稱得上正面:「嗓音不錯,氣息也比較純正。」我曾現場聆聽單雯的演出,她的音色較為甜美,表演杜麗娘的少女態不成問題,不過當天可能是麥克風的關係,單雯唱到高音的部分聲音顯得薄而尖銳,有點可惜。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不能嵌入影片,想看單雯表演片段的請下面連結。
《牡丹亭》〈驚夢〉
《牡丹亭》〈尋夢〉

說到這裡,突然想到電視劇《新紅樓夢》中飾演少年薛寶釵的李沁。李沁自幼學習崑曲,13歲憑藉〈牡丹亭‧遊園〉的演出,獲得第七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金花獎。14歲時考入20年一招的上海戲曲學校崑曲班,曾有老師稱讚她是20年來難得一見的閨門旦,不過18歲時李沁受到李少紅的青睞出演《新紅樓夢》少年薛寶釵後,便踏入演藝圈,幾乎離開崑曲界,她的跳槽也在文化界引發一番爭論。以李沁本身在演藝圈發展來說,崑曲訓練對她是非常大的助力,除了獨特的氣質,在詮釋與進入角色狀態比大部分演員快;對崑曲文化保存則是非常大的警訊,一則人才培訓不易,二則如何找到有潛力也有心留下來學習的人,變成一大難事。儘管李沁曾言自己不會放棄崑曲,以後一定會排演全本《牡丹亭》,我個人不是太看好兩頭顧,主因是排練崑曲耗時費力,久了沒練習一定會生疏,加上演藝圈拍戲檔期等問題,恐怕李沁回歸崑曲界遙遙無期。下面是李沁版本的〈牡丹亭‧遊園〉,從中可以理解為何上海戲曲學校的老師對她讚譽有加。




《牡丹亭》說的是少年男女情懷之夢,詞藻瑰麗,如真似幻,願每個觀眾都能在滿園春色中,找到自己的青春夢。


※本文原為修習楊振良老師通識課程「戲曲與人生」作業心得,事後增添修改而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