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記:原著與改編之比較
好的故事能引人入勝,一讀再讀,進而將之轉為影像。而小說改編成其他形式的作品時,劇情上勢必會有所差異。以下比較數個我讀過原著、也看過改編作品的小說,並說說我對於改編的看法。
【歌劇魅影】
法國作家卡斯頓‧胡勒的小說《歌劇魅影》,其最有名的改編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編寫的音樂劇版本。原著小說中有極大的篇幅描述魅影的人生經歷、帶有些許的懸疑色彩,音樂劇則拿掉波斯人一角,葛瑞太太從單純的魅影送信人,變成芭蕾舞教師,子爵從體弱、性格有點優柔寡斷的小男生(?)變成果決強壯的青年;整體故事也從富有懸疑感的神祕故事,變成三角戀愛情戰爭。
【橘子紅了】
在琦君的原著中,故事視角是從純真的少女秀娟出發,而秀芬和六叔的感情非常壓抑,像是在石縫間努力生長但難以長高的脆弱小白花。秀芬懷孕後為了躲避二姨太逃回兄嫂家,被拒絕後她只好返回,沒想到跌倒流產、而後病死,至於大伯從事發到秀芬病死,從未探望過秀芬。
琦君的文字相當平實,以溫暖的文字包裝人性的複雜,假若李少紅改編時完全照本宣科,戲劇效果不突出外,觀眾也難以感受批判與對抗封建社會的強度,因此在電視劇中,李少紅更動部分原著情節,將秀禾與耀輝之間違背倫常的禁忌愛情赤裸裸展現在觀眾眼前──他們的愛情在電視劇中並沒有不壓抑,可是比起小說的窒息感,電視劇中秀禾以行動反抗封建禮教,已經和原著中單純的秀芬有所差異;李少紅更給大伯安排一個驚人的結局,讓電視劇中的大伯比原著中的大伯多了一絲溫情。
【托斯卡尼艷陽下】
芙蘭西絲梅耶思原著的《托斯卡尼艷陽下》並不是小說,比較偏向散文,書中她花了很多篇幅描繪自己在義大利生活時看到、品嘗的美景美食,書本內容好看的地方就在鄉村生活的優雅與悠閒;至於自己的失婚,芙蘭西絲梅耶思僅用數行話帶過。
電影版《托斯卡尼艷陽下》利用芙蘭西絲梅耶思的失婚為基礎編寫故事,側重女性如何從失敗婚姻中再度站起來、迎向自己的美好人生,並非單純改編,而是再創作。影片中那些美不勝收的景色非常吸引人,劇情走向則易於預測,整體散發出過於夢幻氣息,宛如熟女童話。如果很喜歡電影版《托斯卡尼艷陽下》,別錯過原著,原著中的文字描寫更為精彩,讓人深刻感受義大利的熱情、陽光、色彩與田園風情,聊癒效果更佳。
【射鵰英雄傳】
金庸小說的影視版本多得不勝枚舉,《射鵰英雄傳》我看的是胡歌、林依晨版本,這個版本最大的更動是增加楊康從大壞蛋變成懺悔少年的心路歷程,楊康的戲分幾乎和郭靖平起平坐,歐陽克的部分也不遑多讓,變成三生雙旦的主角群。拍攝期間胡歌出車禍,導致整齣戲拍攝停擺,復拍後考慮到胡歌的狀況,故加重其他演員的戲分,以期能早點殺青,減少停拍造成的損失。劇情前半段郭楊二人的戲分比較平均,然而越到後面楊康的戲越來越多。另外,包惜弱和楊鐵心的戲分不少,有種主配易位的錯覺。至於楊康穆念慈的瓊瑤劇就別提了,郭靖在大漠的生活也刪得差不多,整齣戲可以取個別名為「郭靖的中原歷險記」或者是「楊家將後傳」(喂)。不過以演員表現來說,袁弘(楊康)、李解(歐陽克)都有達到劇本設定的要求,以戲劇表現來說兩位蠻成功的,至於劇情跟原著的差異...嗯,不是他們的問題,哈。
【步步驚心】
桐華的原著是用第一人稱書寫小說,優點是可以完整掌握若曦的想法與心思,缺點是整體劇情走向比較窄小,看不全阿哥們的心機鬥爭。電視劇版本增加了不少阿哥們的談話、相處,讓觀眾能更深入了解阿哥們的心思計謀。
由於我先看電視劇後才回頭看小說,因此閱讀過程時常常受到既有的電視劇印象干擾,並不是個愉快的閱讀經驗,也無法很準確抓到兩者差異。除了增加阿哥們的劇情、電視劇中刪掉十四爺偷藏若曦刺馬用的金釵,最大差別在於四爺(雍正)的性格。電視劇中四爺的情感比較外放,即便是冰塊臉、會壓抑自己情緒,然而面對若曦對自己的背叛、若曦死亡,吳奇隆多半用較直接的方式表達,譬如流淚、摔東西、踢椅子;小說中四爺的個性更為寒冷壓抑,與人的距離更遙遠。
將小說、文學作品改編成戲劇時已經有劇情結構與骨幹可以依循,通常不會出現劇情缺乏組織、前後不一致等問題,然而每個人對小說人物有不同的想像,有時候要怎麼挑出一個大部分書迷認可的選角,就讓製作方傷透腦筋,譬如《紅樓夢》的林黛玉;改編劇情也是一大挑戰,有時候基於戲劇效果考量,一定得刪減、增添劇情,甚至得修改角色性格,此時找到修改幅度的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就成了考量重點。除此之外,當角色易位、甚至性別顛倒,劇情結局和原著結局截然不同時,是不是不尊重原著作者?上述問題多半是原著與改編方拉鋸戰中最常出現的議論。
其實,改編、或者再創作的作品,某種程度上就不完全屬於原作者創作的一部分,因為改編或再創作的成品,當中已經加入改編者的判斷,不完全只有原作者的意念,因此無法輕易定論哪種改編方式好、哪種不好。什麼是最差的改編呢?照本宣科的改編品,不只是「懶惰的改編」,也是最差的改編,因為這代表改編者不敢擔起改編的責任,輕易以為用這種方式可以討好所有人。
【歌劇魅影】
法國作家卡斯頓‧胡勒的小說《歌劇魅影》,其最有名的改編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編寫的音樂劇版本。原著小說中有極大的篇幅描述魅影的人生經歷、帶有些許的懸疑色彩,音樂劇則拿掉波斯人一角,葛瑞太太從單純的魅影送信人,變成芭蕾舞教師,子爵從體弱、性格有點優柔寡斷的小男生(?)變成果決強壯的青年;整體故事也從富有懸疑感的神祕故事,變成三角戀愛情戰爭。
【橘子紅了】
在琦君的原著中,故事視角是從純真的少女秀娟出發,而秀芬和六叔的感情非常壓抑,像是在石縫間努力生長但難以長高的脆弱小白花。秀芬懷孕後為了躲避二姨太逃回兄嫂家,被拒絕後她只好返回,沒想到跌倒流產、而後病死,至於大伯從事發到秀芬病死,從未探望過秀芬。
琦君的文字相當平實,以溫暖的文字包裝人性的複雜,假若李少紅改編時完全照本宣科,戲劇效果不突出外,觀眾也難以感受批判與對抗封建社會的強度,因此在電視劇中,李少紅更動部分原著情節,將秀禾與耀輝之間違背倫常的禁忌愛情赤裸裸展現在觀眾眼前──他們的愛情在電視劇中並沒有不壓抑,可是比起小說的窒息感,電視劇中秀禾以行動反抗封建禮教,已經和原著中單純的秀芬有所差異;李少紅更給大伯安排一個驚人的結局,讓電視劇中的大伯比原著中的大伯多了一絲溫情。
【托斯卡尼艷陽下】
芙蘭西絲梅耶思原著的《托斯卡尼艷陽下》並不是小說,比較偏向散文,書中她花了很多篇幅描繪自己在義大利生活時看到、品嘗的美景美食,書本內容好看的地方就在鄉村生活的優雅與悠閒;至於自己的失婚,芙蘭西絲梅耶思僅用數行話帶過。
電影版《托斯卡尼艷陽下》利用芙蘭西絲梅耶思的失婚為基礎編寫故事,側重女性如何從失敗婚姻中再度站起來、迎向自己的美好人生,並非單純改編,而是再創作。影片中那些美不勝收的景色非常吸引人,劇情走向則易於預測,整體散發出過於夢幻氣息,宛如熟女童話。如果很喜歡電影版《托斯卡尼艷陽下》,別錯過原著,原著中的文字描寫更為精彩,讓人深刻感受義大利的熱情、陽光、色彩與田園風情,聊癒效果更佳。
【射鵰英雄傳】
金庸小說的影視版本多得不勝枚舉,《射鵰英雄傳》我看的是胡歌、林依晨版本,這個版本最大的更動是增加楊康從大壞蛋變成懺悔少年的心路歷程,楊康的戲分幾乎和郭靖平起平坐,歐陽克的部分也不遑多讓,變成三生雙旦的主角群。拍攝期間胡歌出車禍,導致整齣戲拍攝停擺,復拍後考慮到胡歌的狀況,故加重其他演員的戲分,以期能早點殺青,減少停拍造成的損失。劇情前半段郭楊二人的戲分比較平均,然而越到後面楊康的戲越來越多。另外,包惜弱和楊鐵心的戲分不少,有種主配易位的錯覺。至於楊康穆念慈的瓊瑤劇就別提了,郭靖在大漠的生活也刪得差不多,整齣戲可以取個別名為「郭靖的中原歷險記」或者是「楊家將後傳」(喂)。不過以演員表現來說,袁弘(楊康)、李解(歐陽克)都有達到劇本設定的要求,以戲劇表現來說兩位蠻成功的,至於劇情跟原著的差異...嗯,不是他們的問題,哈。
【步步驚心】
桐華的原著是用第一人稱書寫小說,優點是可以完整掌握若曦的想法與心思,缺點是整體劇情走向比較窄小,看不全阿哥們的心機鬥爭。電視劇版本增加了不少阿哥們的談話、相處,讓觀眾能更深入了解阿哥們的心思計謀。
由於我先看電視劇後才回頭看小說,因此閱讀過程時常常受到既有的電視劇印象干擾,並不是個愉快的閱讀經驗,也無法很準確抓到兩者差異。除了增加阿哥們的劇情、電視劇中刪掉十四爺偷藏若曦刺馬用的金釵,最大差別在於四爺(雍正)的性格。電視劇中四爺的情感比較外放,即便是冰塊臉、會壓抑自己情緒,然而面對若曦對自己的背叛、若曦死亡,吳奇隆多半用較直接的方式表達,譬如流淚、摔東西、踢椅子;小說中四爺的個性更為寒冷壓抑,與人的距離更遙遠。
將小說、文學作品改編成戲劇時已經有劇情結構與骨幹可以依循,通常不會出現劇情缺乏組織、前後不一致等問題,然而每個人對小說人物有不同的想像,有時候要怎麼挑出一個大部分書迷認可的選角,就讓製作方傷透腦筋,譬如《紅樓夢》的林黛玉;改編劇情也是一大挑戰,有時候基於戲劇效果考量,一定得刪減、增添劇情,甚至得修改角色性格,此時找到修改幅度的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就成了考量重點。除此之外,當角色易位、甚至性別顛倒,劇情結局和原著結局截然不同時,是不是不尊重原著作者?上述問題多半是原著與改編方拉鋸戰中最常出現的議論。
其實,改編、或者再創作的作品,某種程度上就不完全屬於原作者創作的一部分,因為改編或再創作的成品,當中已經加入改編者的判斷,不完全只有原作者的意念,因此無法輕易定論哪種改編方式好、哪種不好。什麼是最差的改編呢?照本宣科的改編品,不只是「懶惰的改編」,也是最差的改編,因為這代表改編者不敢擔起改編的責任,輕易以為用這種方式可以討好所有人。
留言
張貼留言
嗨,留言有時會被被系統歸類在spam中,因此留言完沒看到自己的留言請不要太緊張,我會定期整理留言系統的內容,並讓留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