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紅《新版紅樓夢》:不像電視劇
這篇曾參加徵文比賽,對有經歷過該次比賽的人來說肯定毫無新鮮感XD
參加徵文的版本係經過刪改增添,底下本文除了有徵文時增添的部分,並完全保留刪掉的部分,維持最初撰寫時的感受。
毫無道理的快轉鏡頭、三不五時就插入且敘述極長的旁白、鬼影幢幢的聲光效果,加上採用高鶚續書的結局,李少紅執導的《新版紅樓夢》惡評如潮。觀看過程中我一直不知道該拿什麼標準看待《新版紅樓夢》。製作團隊請的紅學專家是馮其庸一派,而非周汝昌一派,那麼觀看過程中勢必得丟掉87版的印象;我也看了很多製作、選角爭議評論,故按以上兩個大前提,最後採取以下三個標準:
按照以上三個標準,李少紅《新版紅樓夢》有五大問題,簡述如下:
e.g.二尤與興兒吃飯
旁白先說明尤二姐及興兒會說什麼,接著細細演兩人對話。這段旁白多餘,單有二尤、興兒對話,觀眾就看明白了
相比於被吐槽得體無完膚的林黛玉,蔣夢婕還沒讓我看了受不了,真正讓我快崩潰的分別是秦可卿、大探春跟鳳姐。
秦可卿:可卿本名兼美,乃兼黛釵二人之美,但是在唐可卿身上根本沒有這兩人的特色,只見一位聊齋風情女子在深宅大院中飄來飄去,我就不信這樣的人會是大戶人家「眾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看到最後我覺得我看的不是可卿,是蜘蛛精。
大探春:完全沒有顧盼飛揚的神采,竟然有趙姨娘的既視感,令人感嘆受到全家上下敬重的三姑娘跑哪兒去了?當老太妃稱讚三姑娘「顧盼飛揚、文采精華」時我快吐血,明明眼前的三姑娘眼神一般,整個眼神呆滯,說話裝腔作勢,跟老太太說話時一臉奉承樣,跟王善保家的訓話時完全沒有自尊心高的姑娘家模樣,就是一味裝苦裝哭相,這樣的主子誰信王善保家的會怕她啊。
王熙鳳:姚笛的表情還可以接受,就是講台詞過於刻意用力,笑聲岔氣,好像快斷氣了,如果用配音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快轉鏡頭。李少紅向來慣用慢鏡頭緩慢堆疊情感、營造氣氛,又喜歡營造鬼影幢幢的意境,她的病態審美趣味如果運用得當,應能創造另一種美感,可是劇情常常在慢鏡頭中間加入快轉鏡頭,不斷破壞她苦心經營的慢節奏,也讓觀眾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每一集看完常不知道該集重點所在,容易讓人感覺劇情冗長、吸引力不足。
然而對於銅錢頭我是大大不能忍受。演員在古代的社會地位很低,一般人都不會想跟他們搭上邊,更何況是養在深閨的豪門小姐。王熙鳳暗示齡官跟林黛玉容貌相似時,林黛玉不就生氣了?這跟林黛玉的個性無關,是社會集體意識。既然伶人不受尊重是事實,豪門閨秀也不可能打扮得跟伶人一樣,然而看看劇照,小姐們的梳妝與伶人的梳妝,只差在頭飾繁複程度與有沒有上油彩!這是致命傷,不僅僅是劇組對當代社會認知錯誤,也提升觀眾分辨角色的難度,大大弱化角色形象。除此之外,大部分演員用上銅錢頭毫無修飾效果,尤其李沁一用上額貼鬢貼我總以為下一秒她會開口唱崑曲、更顯得她臉比蔣夢婕小,既然達不到任何修飾臉型效果,又何必浪費錢呢?而欠缺美感的髮飾也讓人非常吐血。
李少紅《新版紅樓夢》也不是全無優點。片頭採用古典畫相當精巧,其室內造景堪稱一絕,不論是建築物內部裝潢、家具擺飾、布幔,均呈現極其華麗夢幻的氛圍,營造出豪門富麗堂皇卻不失典雅的氣派,整個畫面中色彩多樣卻不刺眼,彼此間相互襯托,即便是上面那張充滿人物的劇照,整體色調都非常和諧。另一個出色的是燈光,劇中燭光閃爍、層次分明的室內光全部靠打光技術,整體光影效果非常出色,絕非僅依靠後製者所能比擬。這兩項技術烘托出《紅樓夢》原著的縹緲夢境與豪華,又隱隱透著悲涼。然而視覺藝術與光影終究是電視劇內容的配菜,若主菜不好,配菜再怎麼美味都無法讓人忘卻主菜的不好吃。
綜合上述,《新版紅樓夢》整體並不像電視劇,更像是有聲圖解、紀錄片或說書,章回小說感甚強,徹底挑戰觀眾的影視習慣。從電視劇特性來看,《新版紅樓夢》並不成功。整體來說不是差,因為要說差的話還能找出優點,但說好的話,當中缺點太明顯。全劇讓人想入戲卻入不了,昏昏欲睡、欲振乏力,整體是不協調的。如果你問我對《新版紅樓夢》有什麼正面評價,我想就是點出了《紅樓夢》的「夢」字,至少大部份的光影挺符合童年讀《紅樓夢》的感受,也有幾段處理令人驚艷,那麼多的不滿,最後還是在夢境中,找到一些感懷。
延伸閱讀
風流靈巧招人怨
個人對拍攝手法的看法跟該文作者頗接近。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是挺不滿的,覺得胡搞瞎搞,可是到後面還是欣賞,至少整體呈現感覺劇組還是有用心、想製造大夢一場的氛圍。這版沒迴避書中同性戀、神怪等議題,人物解讀空間比較大,所以回想起來,我對這劇跟李少紅還是有點包容的,也盡量在其中尋找可以接受的優點。
新紅樓印象:則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參加徵文的版本係經過刪改增添,底下本文除了有徵文時增添的部分,並完全保留刪掉的部分,維持最初撰寫時的感受。
毫無道理的快轉鏡頭、三不五時就插入且敘述極長的旁白、鬼影幢幢的聲光效果,加上採用高鶚續書的結局,李少紅執導的《新版紅樓夢》惡評如潮。觀看過程中我一直不知道該拿什麼標準看待《新版紅樓夢》。製作團隊請的紅學專家是馮其庸一派,而非周汝昌一派,那麼觀看過程中勢必得丟掉87版的印象;我也看了很多製作、選角爭議評論,故按以上兩個大前提,最後採取以下三個標準:
- 能否以電視劇手法呈現小說內容。後四十回不採考證、採程高本已是定局,就不執著「為何編導不採考證」,把重點放在編導如何呈現。
- 對小演員採取低標準,能得角色特質三四即可;對成年組演員採取中標準,得角色特質五六外,必須銜接上小演員塑造的形象;扮演王熙鳳、秦可卿兩個角色的演員得呈現人物特質七八分,因為姚笛、唐一菲有表演經驗,又是一人演到底,故標準較高。
- 戲台上與戲台下一定得區分明確。
按照以上三個標準,李少紅《新版紅樓夢》有五大問題,簡述如下:
一、呈現手法類似記錄片
電視劇做為影像藝術,觀眾是透過演員們的台詞、肢體與臉部表情理解劇情走向及角色心理狀態。通常只在必要時加上旁白,說明無法透過演員傳達的訊息,例如年號。可是《新版紅樓夢》是處處加上宛如Discovery頻道的旁白說明,劇情推展方式也是一段一段的,感覺像是紀錄片而不是電視劇。過多的旁白干擾觀眾觀察劇情走向、讓觀眾疲於視覺與聽覺之間轉換感官,嚴重挑戰大眾看電視劇的習慣,一如許鞍華拍《黃金時代》使用旁白、打破線性時空等傳統模式,讓部分觀眾無法接受。許鞍華採用繁雜手法營造的情感都在電影後三分之一發酵,但李少紅用大量的旁白,既無營造氛圍,還破壞觀眾理解力,忽略使用鏡頭語言帶動戲劇發展,整體來說把電視劇弄成廣播劇紀錄片。e.g.二尤與興兒吃飯
旁白先說明尤二姐及興兒會說什麼,接著細細演兩人對話。這段旁白多餘,單有二尤、興兒對話,觀眾就看明白了
二、角色形象形塑不足
景物、音樂是戲劇的配角,人物個性形象與情感氛圍才是戲劇的主角。看完《新版紅樓夢》,大部分人都說不出到底哪個角色有什麼特質,這就是有形無神。無法觸動觀眾意念、打動觀眾情感的表演,就是失敗的。87版《紅樓夢》之所以那麼經典,在於它深刻雕塑角色形象,就算不是全面展示,至少有一面相是深刻的。看過87版《紅樓夢》的人,絕對無法忘記陳曉旭淚光盈盈孤芳自賞的林黛玉、張莉溫婉端莊大方的薛寶釵、郭霄珍開朗活潑的史湘雲。但欣賞《新版紅樓夢》的觀眾,即使沒讀過原著、沒看過87版,恐怕看完也說不出《新版紅樓夢》中哪個角色有什麼特質。編導不能指望每個觀眾都看過《紅樓夢》、熟悉《紅樓夢》原著,怎麼讓演員們體會、傳達角色的特性與情感,是導演最大的責任。小演員們即便演得不好,至少抓到一丁點人物特性,但是到了大演員身上,荒腔走板者居多,既沒有承接小演員們留給觀眾的印象,也沒有深化角色特性,加上不論少年組或成年組演員詮釋上普遍古典韻味不足、現代感太強、笑的時候前俯後仰不夠含蓄,這部電視劇註定失敗一半。相比於被吐槽得體無完膚的林黛玉,蔣夢婕還沒讓我看了受不了,真正讓我快崩潰的分別是秦可卿、大探春跟鳳姐。
秦可卿:可卿本名兼美,乃兼黛釵二人之美,但是在唐可卿身上根本沒有這兩人的特色,只見一位聊齋風情女子在深宅大院中飄來飄去,我就不信這樣的人會是大戶人家「眾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看到最後我覺得我看的不是可卿,是蜘蛛精。
大探春:完全沒有顧盼飛揚的神采,竟然有趙姨娘的既視感,令人感嘆受到全家上下敬重的三姑娘跑哪兒去了?當老太妃稱讚三姑娘「顧盼飛揚、文采精華」時我快吐血,明明眼前的三姑娘眼神一般,整個眼神呆滯,說話裝腔作勢,跟老太太說話時一臉奉承樣,跟王善保家的訓話時完全沒有自尊心高的姑娘家模樣,就是一味裝苦裝哭相,這樣的主子誰信王善保家的會怕她啊。
王熙鳳:姚笛的表情還可以接受,就是講台詞過於刻意用力,笑聲岔氣,好像快斷氣了,如果用配音可能效果會好一點。
三、各方面元素協調性太差
這個問題主要出現在配樂。配樂不古風不現代,常在崑曲音樂、聊齋風格的慢樂聲中加入莫名其妙的現代音樂,甚至出現西方女高音,與中式雕梁畫棟景物、演員服裝沾不上邊,嚴重干擾觀眾的情緒。除此之外,常常畫面跟音樂不搭配,比如賈寶玉拿到孔雀裘心情愉悅,卻搭配聊齋風格的音樂,完全破壞整體情緒。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快轉鏡頭。李少紅向來慣用慢鏡頭緩慢堆疊情感、營造氣氛,又喜歡營造鬼影幢幢的意境,她的病態審美趣味如果運用得當,應能創造另一種美感,可是劇情常常在慢鏡頭中間加入快轉鏡頭,不斷破壞她苦心經營的慢節奏,也讓觀眾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此外,每一集看完常不知道該集重點所在,容易讓人感覺劇情冗長、吸引力不足。
四、造型問題
相較於女演員們的服裝像是戲曲服裝的評論,個人倒可以忍受戲服般的服裝,雖說不照著書上描述設計服裝非常可惜,但一想到每次看《黛玉傳》劇照總有濃濃的87版既視感,就覺得不如創新好了,省得予人山寨87版的想法。2010版的服裝是寫意的,拋棄書中大量的精細白描,以近似於戲曲的服裝為底(跟改琦的畫有點類似),依照角色的特性決定衣服的顏色,因此林黛玉的衣服大多是黃色、綠色,恰如風中柳枝;薛寶釵總是一身素淨白衣,夾雜杏色,突顯清淡冷香之氣,僅在少數重要場合穿上紅衣,顯示她對該場合的重視;王熙鳳的衣服則以大紅大橙大金大黑為主,表達人物性格的火辣;最奇特的當屬賈迎春,淡粉紅色的衣著搭配花團錦簇似的繁雜頭飾,把人裝飾得像是個俄羅斯娃娃,木訥可憐又毫無生氣。伶人小姐傻傻分不清楚 |
然而對於銅錢頭我是大大不能忍受。演員在古代的社會地位很低,一般人都不會想跟他們搭上邊,更何況是養在深閨的豪門小姐。王熙鳳暗示齡官跟林黛玉容貌相似時,林黛玉不就生氣了?這跟林黛玉的個性無關,是社會集體意識。既然伶人不受尊重是事實,豪門閨秀也不可能打扮得跟伶人一樣,然而看看劇照,小姐們的梳妝與伶人的梳妝,只差在頭飾繁複程度與有沒有上油彩!這是致命傷,不僅僅是劇組對當代社會認知錯誤,也提升觀眾分辨角色的難度,大大弱化角色形象。除此之外,大部分演員用上銅錢頭毫無修飾效果,尤其李沁一用上額貼鬢貼我總以為下一秒她會開口唱崑曲、更顯得她臉比蔣夢婕小,既然達不到任何修飾臉型效果,又何必浪費錢呢?而欠缺美感的髮飾也讓人非常吐血。
五、戲劇渲染力不足
《紅樓夢》一書中許多場景都跟自然有關,如黛玉葬花、湘雲醉眠。凡是強調浪漫唯美主義、借用大自然萬物形貌牽引人類情感的橋段,關鍵在於自然景致,恰恰是滿天飛花、秋葉落水、滿地落花等景致,以其定格時間的美感、超乎人類五官感受想像範圍的狀態,觸動人心,引發人的情緒,因此自然景致必須「自然」而不是人造。黛玉葬花葬的不是鮮花,觀眾便無法從花瓣的新鮮度、色彩飽和度與植物本身的嬌弱感體會到「游絲軟繫飄春榭」、「試看春殘花漸落」的意境,當然也激不起觀眾共鳴。經典的湘雲醉眠看完完全無感,感覺上就只是個姑娘在花園裡睡著了,並不會讓人深刻感覺這是史湘雲。李少紅《新版紅樓夢》也不是全無優點。片頭採用古典畫相當精巧,其室內造景堪稱一絕,不論是建築物內部裝潢、家具擺飾、布幔,均呈現極其華麗夢幻的氛圍,營造出豪門富麗堂皇卻不失典雅的氣派,整個畫面中色彩多樣卻不刺眼,彼此間相互襯托,即便是上面那張充滿人物的劇照,整體色調都非常和諧。另一個出色的是燈光,劇中燭光閃爍、層次分明的室內光全部靠打光技術,整體光影效果非常出色,絕非僅依靠後製者所能比擬。這兩項技術烘托出《紅樓夢》原著的縹緲夢境與豪華,又隱隱透著悲涼。然而視覺藝術與光影終究是電視劇內容的配菜,若主菜不好,配菜再怎麼美味都無法讓人忘卻主菜的不好吃。
綜合上述,《新版紅樓夢》整體並不像電視劇,更像是有聲圖解、紀錄片或說書,章回小說感甚強,徹底挑戰觀眾的影視習慣。從電視劇特性來看,《新版紅樓夢》並不成功。整體來說不是差,因為要說差的話還能找出優點,但說好的話,當中缺點太明顯。全劇讓人想入戲卻入不了,昏昏欲睡、欲振乏力,整體是不協調的。如果你問我對《新版紅樓夢》有什麼正面評價,我想就是點出了《紅樓夢》的「夢」字,至少大部份的光影挺符合童年讀《紅樓夢》的感受,也有幾段處理令人驚艷,那麼多的不滿,最後還是在夢境中,找到一些感懷。
延伸閱讀
風流靈巧招人怨
個人對拍攝手法的看法跟該文作者頗接近。說實話我一開始也是挺不滿的,覺得胡搞瞎搞,可是到後面還是欣賞,至少整體呈現感覺劇組還是有用心、想製造大夢一場的氛圍。這版沒迴避書中同性戀、神怪等議題,人物解讀空間比較大,所以回想起來,我對這劇跟李少紅還是有點包容的,也盡量在其中尋找可以接受的優點。
新紅樓印象:則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留言
張貼留言
嗨,留言有時會被被系統歸類在spam中,因此留言完沒看到自己的留言請不要太緊張,我會定期整理留言系統的內容,並讓留言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