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紅樓夢》與相關電視劇之隨筆

從第一次接觸《紅樓夢》至今十載有餘,年紀越大越感覺自己沒看懂的地方甚多,實不敢自稱多了解此書。眾多版本中,我最早接觸的純文字版(一百二十回的那種)是程甲本、再看程乙本,臨近花信年華之際才接觸庚辰本。周汝昌、馮其庸、劉心武等人之考證論述看得不多。讀過《拾花入夢記:李渝讀紅樓夢》,該書的解讀跟我以前讀過的考證論述心得大相逕庭,李渝似乎認可高鶚的續書,與大部分紅學家竭力批判高鶚的論述有很大的不同,不過我認同李渝對於妙玉的解讀,整體脈絡相當一致。張愛玲的《紅樓夢魘》國中時看過,看完頭很痛,對《紅樓夢》很熟的人看感覺應該會不一樣。

高鶚的續書結局索然無味,文詞普通不出采,但能流傳至今應有少許價值(還是大眾愛看這種劇情?)。所有角色結局我最不能接受的是香菱,與判詞背道而馳,不可忍受。其他角色都是少部分寫對、大部分寫錯。高鶚最大優點是敢寫林黛玉早死、賈寶玉出家,多少續書亟欲把寶玉、黛玉湊成夫妻,真是俗不可耐。普羅大眾讀高鶚的續書或許能感受些許悲涼,但那是個人的而不是家族的。

李少紅拍的2010年版電視劇有些段落處理得太超乎預期,不採考證、採高鶚續書是硬傷,如此降低前後劇情連貫度。10版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有些段落處理得還行;大量的旁白對於熟悉小說的人來說多餘無用,但這種廣播劇式的效果,還是有適合的族群,那就是懶得讀小說卻想知道小說情節的人。

87版印象中是高中時期放長假看的,這個經典版個人私以為有點進入障礙,主因是拍攝手法。製作團隊特別喜歡放大角色情緒,林妹妹拜別父親前往金陵外祖母家時的哭泣讓我倒退三舍,還有許多不知所以然的臉部特寫真是搞死人了。化妝粉底不用錢似的,大夥不是臉色冷白就是兩顴骨赤紅。道具布置感覺上也不是挺豪門氣派。但87版的古典精神與韻味空前,特別是配樂之古風與淒美,一代絕唱。

兩個版本風格取向截然不同。87版世俗且生活化,2010版講究唯美縹緲與舞台劇風格。人物刻畫上87版深刻許多,整體形象比較正面,觀眾看林黛玉時看到她的風流嬝娜、看晴雯時是靈巧可愛、看襲人時是蕙質蘭心;2010版沒隱惡揚善之意,襲人給王夫人獻忠、晴雯說話刻薄、黛玉愛酸人等比較負面的一面都演了,至於有無讓人物特性更立體,我覺得不突出,只是觀眾解讀空間大了。李少紅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戲劇大架構沒弄好,細節做得再怎麼精巧,都不能掩蓋開場混亂、骨架不正的事實。

《黛玉傳》只看過劇照、沒看過內容先不評論。好看的電視劇太多了,哪天鬧劇荒再考慮《黛玉傳》。在現今社會運作情況下,古典名著翻拍成影視作品是不可能像87版《紅樓夢》慢工出細活,當中必定有商業運作的痕跡,向市場低頭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高。而古典精神的呈現,個人以為離那個時代越遠,就越不可能重現,製作團隊只能盡可能貼近、力爭還原。世上沒有一百分的改編,各個版本有其優缺好壞,有時候關鍵在於成果是否接近自身想像、能不能打動自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