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諾‧杜特荷特《小女孩與香菸》:型一錯誤的誕生

這是一本讀者不可錯過的小說,讀法律、傳播、政治相關科系的人更不可錯過。

從法律層面探討故事情節,不難發現審理過程有許多荒謬處,比如缺乏直接的證據證明、許多判決認定都僅是因為口供或某些引人聯想的言論,進而「推定」當事人確實犯罪。口供有可能錯誤,僅是以這麼薄弱的方式認定,絕非有力證據。整體司法制度的歪曲,加上女律師瑪藍‧帕塔基的行為,更展現人性的自私面。瑪藍接下主人翁的案件時,並未認真審視個案內容,在法庭上的表現也不是為主人翁謀求最大利益,她的心思完全在追尋自己的個人利益,將主人翁的命運帶向毀滅。

傳播媒體與政治的糾纏,從小說中可見一斑。人民如何了解市長有無用心做事?絕對不是從市府網站,而是透過媒體,因此媒體如何形塑事情始末成為重要課題。市長為了政績與形像,不斷提出各種以兒童為主體的政策,最後甚至將市政府變成托兒中心,只為了達成他個人目的,還說提出政策優點對他才有幫助時,我確信市長是個披著人道主義外衣的獨裁者。而他召開的兒童特別會議,讓人發現語言的誤導及引導能力。無論主人翁及其女友在會議上如何想辯解,他們說的每個字句都被詮釋到另一個方向,一個徹底背離原意的方向。於是主人翁在沒有充分辯解的情況,離悲劇的距離更近了。

德西黑‧強森用花朵排出生命萬歲(VIVE LA VIE),竟為自己贏得特赦,沒有人再深入探究他到底有沒有殺人,而是直接推斷他沒有殺人。主人翁無論如何費心反證,都得不到任何認可,最後他以自己的生命換取另一個人的生命時,也被視為理所當然。沒有誰的生命活該得為誰犧牲,然而在大眾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主人翁似乎罪有應得。沒有人知道大家犯了型一錯誤。

媒體不一定能完全揭露真相,有時候反而會化身成被操弄的工具,然而大眾主流意識的形成源頭正是媒體。當事件失焦時,還有誰會在乎論證與真相?這就是為何群體決策會出錯,甚至有時候錯得非常離譜,關鍵在於一開始意識的形成時,如果是個誤導的過程,那麼終局便可能犯型一錯誤或型二錯誤。

延伸閱讀:
讀書心得:小女孩與香菸
小女孩與香菸

圖書資訊:
書名:小女孩與香菸(The Little Girl and the Cigarette)
作者:比諾‧杜特荷特(Benoit Duteurtre)
譯者:張穎綺
出版:皇冠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