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驚心:第十二集戲中戲〈梁山伯與祝英台〉的象徵

康熙四十八年跟隨出塞行圍的若曦,應敏敏的要求教她唱戲,內容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不確定到底是越劇還是黃梅戲,但光是聽就醉人了。



以下是兩人唱詞內容:

梁山伯:送子觀音堂中坐,金童玉女列兩旁。
祝英台:他二人分明夫妻樣,誰來撮合一炷香?
梁山伯:月老雖把婚姻掌,有情人才能配成雙。泥塑木雕是偶像,不解人間鳳求凰。
祝英台:梁兄哥,他二人有情又有意,只因為泥塑木雕難把口兒張。觀音大士把媒來做,來來來,我們替他來拜堂。
梁山伯:賢弟越說越荒唐,兩個男子怎拜堂?

若曦為什麼要找八爺來聽戲,卻讓敏敏演祝英台?我的猜測是,她想藉著祝英台的台詞,向八爺表達自己的情意,但礙於這些話由自己直接說出太露骨,讓敏敏扮演祝英台,既能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利用獨立第三者(敏敏)催促八爺趕快定下心意。過程中若曦不時將水袖甩到八爺手中又快速抽離,欲迎還拒的態度,想必讓八爺心癢難忍吧。

越劇產生於1906年,黃梅戲則誕生於十八世紀後期,因此不論是越劇還是黃梅戲,身在十八世紀初期的八爺,是不可能聽過這段戲。那麼故事本身內容,八爺會不知道嗎?這就難說了。梁祝的故事背景在中國東晉,在明朝徐樹丕《識小錄》中提到南朝梁元帝時《金樓子》一書便有記載,甚至在江南各地有不同版本。總的來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南方人的故事,如果這個民間故事名氣不夠大,那麼身在北方京城、又是王孫的八爺沒聽過這個故事,不足為奇;倘若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故事,八爺的不知情就有些惺惺作態。個人認為八爺並非假裝,而是他真的不曉得,畢竟當時這個故事還沒有透過黃梅戲或越劇傳唱開來,八爺不是漢人,也不是民間人士,不知道實屬正常。

從角色際遇來看,我起先無法理解若曦挑選〈梁山伯與祝英台〉告白的動機。眾所周知,梁祝二人最終以悲劇收場,以這個故事訴衷情,不怕終成憾事?祝英台婉轉告白時,梁山伯完全聽不出弦外之音,若曦或許想藉此點醒八爺。那麼八爺到底明不明白若曦的心意?我認為他明白,可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清楚若曦心裡有自己,卻不知道若曦的相守是有前提的,對價是他志在必得的龍椅。以八爺當時的處境,他認為魚與熊掌可以兼得非常正常,因為他不知道歷史的結果,自然認為自己還有機會。來自未來的若曦曉得歷史的結果,才會有愛情與政治不可兼得的想法。若曦曾說她會編織一張情網,讓八爺甘願選擇自己,這齣〈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她編織情網的最後階段。八爺與若曦終究因為理念不同分手,說明兩人互不了解,應驗梁祝二人無果的結局。

電視劇內容通常講求通俗易懂,觀眾多半比較熟悉〈梁山伯與祝英台〉,聽到唱詞時理解與認同程度更高;八爺與若曦兩人的感情是以分手收場,性質上接近悲劇,〈秋胡戲妻〉是以喜劇收場,〈梁山伯與祝英台〉則是悲劇,選擇後者更能與劇情相呼應。從全劇內容來看,編劇選擇〈梁山伯與祝英台〉而非原著安排的〈秋胡戲妻〉做為若曦教唱曲,如此改編很巧妙,暗示若曦、八爺的感情結局會是苦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