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光─向台灣作家致敬系列影集│晚風細雨、後來

之前看到《閱讀時光》的文宣時,略感驚訝怎麼沒有大肆宣傳。撇除戲劇調性問題,《閱讀時光》是文化部為了推廣閱讀而邀請王小棣導演籌拍的影片,若說政府一直高喊文創文創,我得說有文化才有文創,而文學與文學的衍生物等都是文化的產物,既然高喊文創,怎麼沒多花一些經費提高曝光呢?後來搜尋一下,發現文化部不是沒宣傳,而是整體宣傳手法有點封閉,幫助有限。

今天終於有時間欣賞,MOD星衛電影台放映的是《晚風細雨》、《後來》。我沒看過原著,僅簡短抒發個人觀後感。



劉大任《晚風細雨》
整體戲劇情感蠻抽離的,就是淡淡的描繪父子之間的拉鋸與疏離情感。故事中父子的距離除了年齡差距,還有文化背景的差別。小時候看父親會覺得那就是天,什麼都該知道;踏入青年時期,逐漸建構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後,開始批判父親的價值觀;中老年時期原先自己與父親之間的淡漠,重演在自己與兒子身上,方能領會拉鋸背後的沉默。

片尾陳芳明老師等人的講解提供觀眾另一種視角,是更深入、更與社會脈動連結的解讀,我覺得很有趣。很多時代氛圍都是當下自然形塑出來,後人意圖重建時,只能貼近、但不可能完全複製,所以所有未經歷者對當時的感受與理解其實都算是二手體會,可是因為是歷史事實,即便後人只能窺知一二,還是能在疏離淡漠中找到一些與自身相關東西。《晚風細雨》劇情中有些部份借用字幕說明兒子的情緒與感受,個人覺得這種處理方式對觀眾有點吃力,如果用旁白念出,不知道效果如何。


廖玉蕙《後來》
《後來》完全採用影劇手法說故事,一切通通交由鏡頭、台詞、演員演繹,我還蠻吃這一種改編方式,加上演員們演出非常精準,激發人回頭閱讀原著的慾望。

年長一輩的台灣母親真的很有趣,她們吃盡苦頭拉拔孩子長大,等到孩子大了、功成名就時,會感到十分欣慰,做子女的則想說讓母親享福做為回報,但此等「享福」母親通常不太領情,認為當富貴閒人根本是親情上的隔離、瞧不起自己;世代之間的觀念差異更激怒老人家,認為這是造反嗎?其實這只是觀念不同而已,卻常惹得老人家不高興,晚輩們則不懂自己到底做錯什麼,為什麼要跟老人家賠罪。

整個短劇在老太太睡過頭沒拜到天公的痛罵聲中戛然而止,緊接著馬上接續記錄片,由廖玉蕙本人說明後來到底發生什麼事情、老母親暴怒的原因,一方面回應短片內容,一方面向年輕世代解釋一些老年時代的思想,整體處理得很流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伴侶分離的原因

買物|AIGLE雨靴使用心得

雨後驕陽不負責任心得(無結局雷)